生本管理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角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福贵
摘 要: 文章在生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本管理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新的观念和角色要求,阐述职业教育教师岗位认识、个性教育要求和新型师生关系,重点分析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关键词: 生本管理 职业教育 教师角色
“以生为本”“生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究竟何为生,何为本,生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把握“生”与“本”的真正内涵?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生本管理”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的教育管理理念。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落实生本管理理念?
一、生本管理的实质
“生本管理”的实质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就是完整全面地认识管理中的学生,把学生当做鲜活的个体来认识,掌握学生“人性”的实质,以学生为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1.生本管理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学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个体,身心发展不成熟,其成长过程更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行使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要以生为本,努力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生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2.生本管理的主体是以学生为核心。职业教育中的“生本管理”就是要凸显“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做好服务者。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管理和服务中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他们、尊重他们、服务他们,真正让学生主动地以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的角色管理好自身,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认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生本管理的内容是创建生本管理的校园育人环境。优良的学校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优良的校园文化中成就了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建筑布局,重视生活娱乐设施的建设;加强教学设备的系统配置和软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化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定期开办不同专题的讲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努力塑造品质形象。
二、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及特点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从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直接服务于社会建设和经济文化生产。教育由传统社会的奢侈品转变为消费品。这一变化,对过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对现实中的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职业教育教师更是无法回避。
1.科学技术转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科学与经济生产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成为全社会的工作。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所综合的国家“软实力”。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则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科技应用于经济生产、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者。
科技发展与经济生产需要,预见未来社会前进需要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主题。职业教育必须在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构成、经济结构、社会分工需要相结合,这正是在科技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功能、新趋势。这样的社会就要求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新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之间有机结合。
2.未来经济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的各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在较广的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各种专门的、有技术潜能的劳动者。因而职业教育必须按照社会需要制定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配置、培养师资队伍,适应我国产业转化的需要;通过压缩长线专业,增设短线专业,扩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渗透而实现社会经济转轨迅速发展所提出的更多、更快的培养各类急需专门人才的要求目标。
职业教育,因其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层面性的特殊要求,更加着重以适应未来职业需要为目的,以符合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所以在与时代前进步伐的结合中,职业性、前瞻性、持续性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的特征。这一新特征也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新的观念和角色要求。
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由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对职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愈来愈大,职业教育在体制、模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一次教育的革命。它触及的是人们思想认识层面的转变,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及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识。
1.教师知识技能要求多样化。现代科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使职业教育在专业与学科及课程种类方面不断调整与更新,使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高度综合及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引起了教育内容的不断改变。
职教教师对现代教育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整合,必须打破过去长期形成的文理分科明确、单科内容传输,过于强调专业性等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师的职责得以履行。
2.教师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能力不再以体力和简单操作为主,而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和主动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变化。
在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下,教学手段在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实验等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教师自我提高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以单纯的培养专业能力和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方式必然被打破;以未来职业适应性为教学目的,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博学精深、手段先进、不断发展的教师角色观必然被接受和确立。
3.教师角色意识需要变革。教育在社会的推动下不断变革和发展,教师这个教育构成中的重要因素,在其角色认定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上也发生着变化。传统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成为人们思想观念中不可改变的规定。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接受文明的方式由师承、书本而获得。现代社会步入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信息时代,人类认识世界已走向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辩证思维方式,而且今天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判断,通过各种媒介的信息接收,已使知识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更加提前化、个性化。
教师在知识的接受上已和学生处在同时空阶段。教师以过来人、成熟者等身份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以无知者、空白者的思想状态顺从接受,只能产生误导、偏差,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日益多元的时代式微。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对知识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在教育构成中教师是主体、为主导,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学生的知识获得只能是局限于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范围内,并继承教师的观点和方法。这种教育模式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形势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无法合拍的。教育目标的调整促使在教育结构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实际过程中,应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启迪者,在大量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习中,教师更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更为精专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成为正确的掌握者,达到在与学生同步接触、学习时给以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和启发。
四、职业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现代社会构成中,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重要的职业,由于它对社会进步所担负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教教师必须从自己的特定职业岗位出发,对教师工作有重新的认识,并明确和掌握教师角色的基本实质。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崭新的视角,从思想和观念上转变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1.教师教育的科学性。在传统社会中教师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对道的承继和传授上,运用现代的语言说也就是科学,道统性也就相当于现在科学知识上的真理性。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原则就是严谨的科学性。在传统意义上对道的聆听,就是在对经典典籍的记诵和体悟上领略人对道的认识。现代社会要求在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中,形式和手段实现科学真理性的艺术化的表达,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真理性的科学知识,而且在教育方式、教学方式上实现艺术化表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愉悦。
2.教师工作的创新性。将对以往人类文明最精练正确的继承与对现代成果和未来发展的学习掌握相结合,将对已有知识的分析了解与实践发展的创造相结合,将质疑与启迪相统一。
3.教师的思想性。明确现代教育、学习的持续性,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未来社会和职业要求的预见,是现代教师正确从事工作的思想灵魂。
教师对自身的素养要求必须在融于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和调整。现代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阔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发展潜力,较强的社会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分析的兴趣取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学科综合能力、知识渗透能力。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及师生关系的认识,要有重新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时代相符。教师在每一堂课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引导、组织、参与、分析,进而达到师生的同舟共济,协调一致,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专业思想必须依据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调整,确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拓展观,将传统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升为现代教育者塑造的新的教师角色,以生为本,树立明确的角色观,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而竭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何怀宏.良心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渠敬东.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思想与社会编委会.教育与现代社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蔡曙华.从纤夫到生命的牧者――浅谈职业教育的生本管理.吉林教育,2010,(8).
[6]袁广林.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教育探索,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