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海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论述,总结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我校目前的情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在存在的国家对高职教育支持不够,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等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可进一步简称为“高职”。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提出正好顺应了我国目前缺少职业专门技能人才的形势。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高职教育还停留在文化培养的模式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只是一个辅助的教育手段,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成果,为此,结合我校教育现状,我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一、高职教育概述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1)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真实现状
  虽然我国目前专门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但是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很多高职学校的教育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
  1.规模。截至2010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9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就业率。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为高等教育之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年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就业率而弄虚作假。
  3.院校结构。从院校情况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4.办学条件。高职院校具备了举办高职教育的基本教学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还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机器设备,缺少专业系统的实际操作培训。
  (二)高职教育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不够。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有占据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经费投入、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高职毕业生不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困扰。
  2.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要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过程中,优等生不上高职,高职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
  3.高职教育的理念不新。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
  4.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鲜明。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长远观念,过分重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5.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6.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等同于工作现场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完善建议
  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却刻不容缓,为此,我结合本校的情况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1.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技能证书的取得要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量做到人人有证,人人有能,并且一专多能。
  2.办学多元化,走工厂化道路。高职教育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为此,在最初的学校教育中,就要和企业工厂结合,让学生尽量多参加工作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衔接学习和工作,在毕业后能更顺利地踏上社会、参与工作,而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中脱节的状况,让他们丧失工作信心,甚至一直难以就业。
  3.高职教育须为终身教育。高职教育应当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学生的毕业只能作为技能学习的一个暂时停结,而不是终身停结。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还须为学生提供进一步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不被社会所淘汰。
  由此,高职院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能力的技术人才,而不是会做简单操作的机器人式的工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和技术水平的全能型实战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俗之辈。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真正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2).
  [2]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程宜康,吴景颂.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解决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4]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