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贝宗富
摘 要: 鉴于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存有弊端,为打破理论式合作学习,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本文分析现存弊端,提倡实效性合作学习。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为了各取所需或目的相同而确立共同目标,分工、互助的责任性集体学习模式[1]。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然而,经我国教育界对初中英语课堂实践研究后发现,其成果并不如预期理想。故此,我根据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质,对教学模式当前所存在的数点不足与弊端提出实用性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作学习的初衷
随着教育界的科学化革新与发展,富有创意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理论日新月异。近十几年来,“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各地教育界的青睐。《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同样重视。
无论是合作型、竞争型,还是个体化型,合作学习的初衷始终如一:互磨互励、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以及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我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体系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有待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者大都空行理论。毋庸置疑,理论与实绩必存“误差”,只是误差大小不同。归根结底,潜在的“误差”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并未被发现,导致富有创意的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效果不如预期。
请看以下案例。
某一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以苏教版《牛津初中英语8B》为教材,在第2单元“Travelling”课程中初次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的经过概述。
首先,该老师用10分钟时间讲解了课本中的知识点、语言点及关键词,其次,将“Travelling”设为讨论话题,并要一位学生做简短示范,最后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
尽管并非所有教师都如此,但此案例充分暴露出当前合作学习模式所存在的数点弊端。
(一)目中无“标”
合作的基石是共同目标;合作的前提是独自无法达到目标或组队互助事半功倍,有助于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理论式合作所存的第一大弊端便是“目中无标”――目标不明确甚至忘记目标、漫无目的地“空合作”。我认为,这样的合作与其称之为合作,倒不如叫聚众闲谈反而更贴切。
1.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方案仅设一个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却没有考虑到,甚至根本忘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适当的问题或没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必定使学生分心,无益于提高英语水平。
2.时间
即便是资历深厚的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也会由于疏忽“时间”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合作学习旨在使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学生只有准备充分,讨论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益,而大部分教师只是课上临时布置话题,学生根本无处取材,也没时间准备完善,如此,合作学习等同虚设。
3.本末倒置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确能使学生获益良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等,还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但这也使得一些师生将重点放在了“合作”上,而忽略了课堂的初衷――学习英语。
(二)分配组员
学生合作学习时参与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自主意识等因素直接相关,而哪些学生配组能够使组内所有学生的个性等因素互补,从而使组员的合作学习氛围浓厚,则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的高低及分配组员的恰当与否直接相关。
三、可行的对策
为了解决“理论式”合作学习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在初中英语课堂采用合作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讨论话题
讨论的话题一定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设计,提供适当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但要切记,所讨论的主题只有与日常生活相连,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提早布置讨论话题
学生需要充分的时间来搜集讨论话题的资料,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参与欲望,在讨论中和别人分享心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悟到自己学有所成,讨论后,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三)主次分明
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对学生同样重要,但教师切忌过于强调合作学习,毕竟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英语。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性格、自主意识都不同,若同一小组出现无法相互合作的同学,分开便好,不必浪费课堂时间。
四、结语
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调整、改善。本文浅谈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抛砖引玉,帮助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避免陷入误区。方法体系均衡健全的合作学习模式,必定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俊琳.初中英语写作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索[J].师道:教研,2011,(8):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