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龙明
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诚信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波及了校园。下面就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忽视或缺失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甚至向孩子灌输“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想,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对诚信的忽视。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都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和税收,做假账等现象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的假文凭、假招聘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他们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渗透到自己的言行中。
4.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人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家人过度保护、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二、加强中学生诚信培养的策略
1.增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意识。
诚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作为一种人品,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孔子曾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王安石曾说:“人无信不立。”学者蒙田也指出:“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诚信品质修养强调的是诚信的自律觉悟,这种觉悟其实就是诚信的一种内化。这种内化,将对人们自觉的诚信行为产生更加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并加强对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仅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起到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现在的诚信教育也有现实的借鉴价值。一方面,要发扬中国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科学理念。
3.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水平,开阔思想境界,激发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定的班规班纪,一定要“有法必依”,“言必信,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4.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诚信教育实施方案;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遵守行为准则;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遵守自己的诚信诺言。
5.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创建一个诚信社会,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将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道德水平,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坚守住道德底线。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诚信建设,人人有责”,遵守诚信,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赵素珍.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119-120.
[2]陈兰秀.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分析与预防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49-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