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红利
摘 要: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老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语文味”充满整个课堂,用爱心打动学生,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味” 教学策略
文如其人。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对于优秀演员即使是一个菜谱,也能念得催人泪下,二者的区别在于综合素质。“课如其人”的说法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老师,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呢?关键是语文老师要有“语文味”。
1.要有一张语文的嘴
这张嘴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语文老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这张嘴,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上,应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使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2.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这双眼,喜欢看书。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性因素。虽不能手不释卷,但每天必须看上几页,用自己的良好读书习惯影响学生。这双眼,犹如火眼金睛,错别字、病句等难以遁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出色的创造才能和高尚无私的品德,谱写了他美丽的教育人生。贾老师说:“难道我死了?”于是将“了”改为“着”,真是一双敏锐的语文眼。
3.以语文的方式处理问题
上课时,发现教学用具坏了,不是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为教具写“悼词”。正在上《游园不值》一课,一迟到学生撞门而入。我不露声色,问:“诗人为什么不‘猛撞’而要‘小扣’柴门呢?”柴门一般是普通百姓家的门,美国总统选举,每一位总统候选人不都是每家每户去‘轻叩柴门’吗?这种轻叩柴门推销自己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如此相机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效果极佳。
4.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语文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语文味是一种美学境界,需要全部情感的浇铸;没有全部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语文老师自己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即语文老师必须首先具有语文味,即书卷气。语文味是一个语文老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十全十美的语文老师是不存在的,提高自己素质并不是苛求全面发展,而是发展教学个性。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特长,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语文课。
5.营造“美”的氛围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只要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文章,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卷子。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美”的情感熏陶,“美”的氛围必不可少。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当老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时,学生才能尽快进入“美”的氛围之中,情感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教材是启迪学生情感的一把金钥匙。走入课文,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对信念的追求;会体会到艳如春花的热情,感天动地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奋争。而这一切,都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激发。一节课感情饱满容易做到,难得的是节节语文课都带着最饱满的情感、最真挚的情绪。说实话,能达到这样,很难。但是,语文老师都应该将这作为自己必须达到的目标去追求。
6.有高水平、高技巧的朗读能力
教师很多时候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位口齿不清或者情感贫瘠的老师能为学生在朗读的技巧或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的。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老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老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而学生不仅会在老师的深情诵读中走近作者、走入文本,而且会积极仿效主动尝试,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这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的事。老师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特长,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语文课。
7.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章内涵
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了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学、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的虽是写作,但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如“济南的冬天”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思乡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
8.与学生有感应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情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老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老师,还是老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是发展老师自身的教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
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很多语文老师上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真正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学生角度说,对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和情景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基础功能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
语文老师,要做一个热爱语文,懂得语文,并擅长语文的执教者,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语文味,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母语。
参考文献: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和学新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1.
[2]王晶鑫.刘备为什么要“轻叩柴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6.
[3]语文教师要有语文味.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