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秋

  摘 要: 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大学英语越来越强调专业能力的渗透。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树立、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采用等六方面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 专业能力 教学途径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对外交流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各行业对具备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需要合理定位,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挂钩,开发出新的教学途径。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实用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一特点。目前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新编实用英语》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通用部分。仍然采用听、说、读、写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作为终极目标,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缺乏选择性和侧重点。高职学生由于本身受到课程设置、学习基础及教材等方面的限制,词汇和语言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自学能力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的继续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大学英语专业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1.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将大学英语与ESP教学有效结合。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简称,即专业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业化的内容。它是从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到实用技能运用的过渡,是英语教学贴近社会、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其具体课程可分为计算机英语、物流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旅游餐饮英语、管理英语等。ESP可以说是以大学英语为基础,其词汇、语法结构、语义语用都有独特的规律,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大学英语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而ESP的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是一门专业化的应用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词汇量少、语言知识薄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里,对英语基础的巩固和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一到两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并对通过B级或A级考试提出要求。而在第三、四学期则开设ESP课程,即专业英语课程,且基本为考试课程。ESP是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的结合,在满足“够用为度”的高职教学原则下,亦教会学生通过对实际专业问题的分析研究,把握特定领域的英语语言使用情况,学会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体现出“实用为主”这一高职教育的精髓。
  2.以专业为背景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应摆脱以教科书为主的形式,适当补充专业背景知识,建立帮助学生学习的“活页夹”式教材。根据各个专业的自身需求、学生水平和课程设置编写教材,内容选择除“必须、够用”的纯语言知识,着重动态教材的积累,即可以随时抽取、补充、更新、紧跟本专业主流技术的内容,如英文产品说明书、英文管理规程、英文操作规程、英文合同,以及各种公众媒体上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知识与技术材料,并加入适当的专业词汇、专业语法、专业文体语篇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材料离他们很近,真正用得上,对他们今后适应岗位工作密切相关。这样才是实用型人才所需要的英语教材,不仅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而且能学会专业英语知识。
  3.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当前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大学英语只要教学基础内容就好,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事实上,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以什么理论为指导,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将成为教学环节的关键。在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两对“关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目的的思想,后者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和英语报告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将大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形成性评价比重。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改进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有利于使学生从被动的评价对象转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今后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在操作中,我们要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5.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目前的课内教学主要是强化读、写、译的能力训练,尽管已留出时间进行听说训练,但依然受到课时和人数的限制。因此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课外英语活动等手段重点进行听、说和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另外,各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如校园英语广播电台、多媒体教室、有线电视等都为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学英语课外活动是大学英语课堂的有益补充,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注入专业因素可使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延伸,并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素质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始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传授“必需、够用”的纯语言知识同时,应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精心组织教材、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评价方式和创设课外英语学习氛围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邹爱民.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5.
  [3]邱素芬.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如何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4]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5]张雪红.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
  [6]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着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