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生活化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艾冰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如:“______,就在我身边”,“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我读______”“那一天,我”“有时,我也想______”“传递______”……中考题的命制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应该体现出“生活化”。
   一、作文现状――虚浮、庸俗
   有人说:中国中学作文是浮华的垃圾。此话虽然偏激,但也从中透露出我们中学作文的缺失,缺失了纯朴独特的话语,缺失了时代真实的声音。我们的学生不是在作文,而是在做文,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而做华丽文,做虚假文。主要表现在“诗意”朦胧的语言及大话套话中,一出口,就有隽永的语句,就有名人的典故或话语,初看感觉颇美,这固然可赞,但它掩饰了自己本真自然的话语,捏着鼻子装腔作势或是张口大话空话还一本正经,失却了清新的生活气息与鲜活的生命气息,失却了审美价值。在所谓的“佳作”背后,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真实面目,这种风气和导向正一步步污染者我们的作文教学。写自己的生活,表自己的情感才是真正的作文。
   二、习惯养成――多看、多记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许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篇美文的基石,所以我们应养成多看多记的习惯,多记生活素材和情感浪花。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
   看是看生活中处处在发生的事,也包括看媒体的报道,现在的学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读圣贤书,更要闻天下事,现在学生从早晨七点半开始到晚上9点,除了中间吃饭的时间,基本一天到晚都待在学校,根本无法观看媒体报道,教师要把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看点定期集中地传递给学生,这是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生活百态的重要渠道。每周设置一堂媒体资讯观察课,搜集资料印发给学生,不仅要看,而且要思,浏览完后共同讨论,发表个性见解,在思考中提升感悟能力。
   记就是记录整理一天或一周的生活细节,包括所思所想所闻所见,不求全,只求真,每一个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讨论得出最有价值的几条,看它们和哪个话题有关,教师针对这种生活随笔要比作文更加用心去讲评,用激励的方式对优秀的进行张贴或投稿,形成氛围,这样,学生的生活化作文意识逐步建立起来,教师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三、指导处理――突破、提升
   有了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照搬素材平淡如水,或难于深入挖掘,或初衷难继等等,往往会向教师求助。如果教师给予他们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之情。此时教师应根据实例有价值地指导处理素材,主要有:1.细节处理。小细节往往会起到大作用,如《变色龙》中四次军大衣的描写就很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形象。学生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刚添饮水机时,一下课便飞抢喝水的素材中,学生三言两语就叙述完,这时指导他们细节补充,重点描绘几个飞抢喝水的人物、当时的气氛场面及引发的趣事,再辅以夸张手法,就提升了作文的价值。2.主题升华处理。很多学生生活素材很多,但只是平叙下来,太过肤浅,这时就要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如素材:街上遇到一自说是做生意亏本而乞讨之人,苦苦哀求一碗面钱,我掏出三块钱,却发现他面露鄙夷之色,头也不回走了,没有谢谢。如果引导他:讨要他的一声谢谢,自己也就成了乞讨者了。你应庆幸你没有做乞讨者。学生把结尾改后,升华了主题,提升了作文价值。3.材料组合处理。几个不同的素材,善于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再加以组合。如素材:和母亲闹了矛盾,不打伞就出来了,路遇一陌生人为我打伞,心中充满感激。受到母亲的批评,没心情回去吃饭,路边的小吃摊老板很是热情,让我很温暖,由此爱上了那间店。这时如果引导他发现共同点:我们通常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儿感动,却对母亲的爱无动于衷。这样文章的意境就更为高远。
   叶圣陶先生道:“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又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生活化作文说到底,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真实平实的朴素写作,从极尽粉饰生活之能事转化到再现生活之本位。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