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61”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堂高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正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构建“三段六步一目标”的教学模式,“三段”即“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检测”三个阶段,“六步”即课堂探究过程中“分工、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点拨”六个步骤,以此达到一个“课堂高效”的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三段六步”;语文;课堂高效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个规范的句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汉语言无与伦比的精彩;一首首经典的诗歌,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部部传世的小说,一曲曲感人的戏剧,无不把汉语言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在国内,语文却沦落到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地步,成了中学教育中“最重要的豆芽学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消退,如果不是高考中有150分的硬指标,语文老师给学生讲多少语文素养将会对人生产生终生影响的话都没有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给予彻底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涵盖面最广、教学方法最灵活的,同时也是“最好教”又“最难教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对优质高效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
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性和主动性都等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学会理解、尊重,在一次次鼓励中有了自信,珍惜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用心准备,积极参与,既丰富了学识,开阔了视野,又张扬了个性。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首先,小组学习讨论热烈,收效甚微。现在很多语文课堂,存在着一种误区,好像小组学习就是讨论,离开了讨论就不是进行课改,反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自主学习过程。老师把学生带入课堂,就开始分组讨论,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积极、热烈”的讨论,看似热闹,其实,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地走进课文,走进课堂,也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其次,锻炼少数,荒废多数。在这种热热闹闹的大讨论中,看似全体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际上只是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在“表演”。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变策略,有效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小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361”教学模式
构建“361”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高效教学。所谓“三六一”,是指“三段六步一目标”。“三段”即“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检测”三个阶段,“六步”即课堂探究过程中“分工、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点拨”六个步骤,以此达到一个“课堂高效”的目标。
1.“三个阶段”。
以“课堂探究”为核心,加上“课前预习”和“课后检测”,构成一个“三段式”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让学生能在课前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导学案”引领下,对每篇课文涉及到的有关作者及背景材料,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梳理内容和结构。
(2)课堂探究。着眼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导学案”针对学生实际和文章内容,设计难度适当、数量适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供学生探究,简单问题可以课前自主独立作答,课堂进行交流订正,稍有难度的重点问题可在课堂合作探究完成。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3)课后检测。导学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基础知识检测,并根据每单元文体特点,进行拓展训练,包括现代社科文、科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在检测题目的难度和数量方面,充分考虑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既让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
2.“六个步骤”。
“课堂探究”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分为六个步骤,即“分工、自学、交流、展示、质疑、点拨”。
(1)分工。组长每节课根据学习目标和本组成员层次将学习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一个成员,让每一个成员有事可做,且能做好,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欲望。让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这就保证了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2)自学。每个小组成员接受任务后,首先是自学,按导学案的要求,自主钻研课文,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这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每个人都先自学,就避免出现学生小组讨论中总是那一两“专业”发言人在高谈阔论,其他人当“观众”或“听众”的现象,也是为了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学有收获,并强化了自学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3)交流。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自学发现的问题和初步成果,在小组内传递交流,讨论争论,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启动互帮互学机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新课标”中提出的:“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样能确保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也就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用时最多,开展最普遍,活动最热烈的环节,也是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成的环节。
(4)展示。各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这个环节,既要让那少数“优秀分子”充分发挥,又要给其他学生提供机会,减小展示发言的重复率,提高展示发言的普及率,给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就能克服“锻炼少数人”的弊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质疑。各个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其他小组重点钻研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不同见解,进行质疑探究,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钻研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把学习引向深入。
(6)点拨。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探究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小结。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和鉴赏能力毕竟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质疑探究很难得到正确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些问题,能力强的同学理解透了,能力差的同学还不明白,就需要老师在点拨的过程中,通过透彻的分析和仔细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每一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提出新颖见解、思路、方法和设想等创造性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361”教学模式的特点
“三段六步”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特点。
建构性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要摒弃以学生被动接受、死记课本知识、教师为课堂主宰,学生个性受到严重压抑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课堂“六步”就是要建构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协作、愉快合作,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学习目标。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在“361”教学模式中,“课前预习”环节,学生自主预习,可以“生成”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也可以“生成”学生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探究中解决。而在“课堂探究”环节中,无论是小组内部的自学、交流,还是小组之间的展示、质疑,都可能“生成”多种多样的老师无法“预设”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多元性是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的、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361”模式教学中,关注学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的创新,不拘泥于老师预设的解决办法,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的飞扬的个性和成功的体验。有些课文,尤其是一些诗、词、散文等,其中所蕴含的一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意象美、情意美、格调美等,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统一的格式解读的。对此,我们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自己去体会,才能使他们有所感知、有所感悟。
运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真正地让学生把古人所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苦”变为“乐”了。通过“361”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堂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阵地,让学生逐渐生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语文的魅力重新展现,让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精神底蕴滋养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2]高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登明.素质反哺课堂.教育[J].2011(02).
[4]任秀馨.课堂高效与学贵得法.教育[J].2011(02).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丰都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