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 琳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阅读不仅能教给人们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使读者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由此看来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中职生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就会走向社会,因此,他们的阅读积累对他们更是重要。然而我们却发现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首先,阅读教学定式化、流程化,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其次,传统的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特殊情况,我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变阅读方法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中职生即将走向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他们文章的结构、修辞方法及句式,更是要交给他们如何迅速地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目的性为阅读的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必把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
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他们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三、保留经典原著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这不仅可以慰藉现实社会中饱受侵害与挤占的心灵,而且也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论语》与《庄子》具有思想原创价值;唐诗最能代表刚健质朴的民族精神;《红楼梦》可引领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鲁迅呢,则是迄今为止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民族文化中最有建树的思想家。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与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经典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构,它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生命离不开原作,犹如神之于形,灵之于肉。任何对原作的再创作,即便是成功的再创作,都会造成原有文化审美信息的丢失与变形。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创性与不可替代性。现在盛行戏说乾隆、水煮三国、歪批水浒的读法,作为娱乐文化自然有其价值;但在教育活动中,以“戏说”的态度对待经典,既是对现代阅读理论的歪曲,也是对教育价值的贬损,更是对经典的不恭,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增加流行读物
流行读物不是横空出世的绝对个人灵感,凡是创作者巧妙吸纳前人成果加以融会新编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流行读物很像经典著作的“平装本”:稀释思想含量,降低文字修辞程度,简化人物关系,压缩情节内涵,更好读,也更好懂。但是,优秀的流行读物往往少不了从经典著作中借鉴来的主题或者细节,越是风行的流行读物就越能看出它和经典著作或隐或显的关联。如果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从同学们熟悉的流行读物入手,点明该读物中对经典著作的某些借鉴和化用,就可能激发同学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求得印证。教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对流行文化的习惯性热情,以流行文化和经典著作之间的源流关联为桥梁,将这种热情导向经典著作的阅读。
学生不是阅读的机器。作品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互动、互向的显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真义就在于,你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悟的意义。因此,阅读必须切实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阅读者自己主动地去思考,才能体会到作品的真谛,才能把阅读当做一种幸福。
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