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的思维之翅飞得更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顺芳

  “比较阅读”是近几年中考阅读题中的热点与难点,在我们苏州市的中考卷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个比较阅读的题目,大多数学生觉得这类题目比较难下手,因此考试中失分也比较严重。
  通过对各地特别是苏州市中考试题的研究,我觉得如果教师能从教材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比较阅读的思维,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主题、体裁或者表现手法的文章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特别是在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可以把整套教材作比较阅读的整合,运用比较阅读法,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帮助学生在中考中轻松应考。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较阅读题,大部分是针对体裁或题材相同的两则或三则文段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小题,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把写作手法类似的作品、表现主旨类似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阅读。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教材和近几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为例,粗浅地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写作手法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
  2009年中考题13题: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其实熟悉教材的人都知道,《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两篇文章都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泉水,《鼎湖山听泉》用拟人写出了泉水的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从而表现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一主题;《林中小溪》通过描写一条小溪流经森林的过程,表现了小溪勇往直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将两者联系加以比较,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难。
  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类似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风格,我在上这篇小说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两篇小说《窗》和《麦琪的礼物》,但把这两篇小说的结尾删除了,请学生猜一猜,然后再告诉他们原小说的结尾,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有一位老奶奶,牵着她的奶牛来到了集市上,她来干什么呢?请大家再来猜一猜。于是学生有了许多的答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这样上课,虽然费的时间比直接进入新课的教学要多许多,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在九年级学到《窗》这篇小说的话,我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了,而且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欧・亨利式的结尾从此深深地植入在他们的大脑中,语文教学便鲜活起来!
  在苏教版教材中,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就联系起来讲,学生对这一类的文章就基本上自己能阅读了,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中也会用这样的写法。
  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
  中学阶段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小说、散文、散文诗,还有关于他的纪念性文章《一面》《有的人》等,对于鲁迅,学生并不陌生,在上七年级上册的小说《社戏》之前,我在PPT上放出了鲁迅的照片,先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无非就围绕他的坚强、勇敢、具有斗争精神等方面说。“好的,等你们学完这篇小说,再告诉老师你对鲁迅先生新的了解。”虽然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自己,但是还是有他的影子的,在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天真、可爱、调皮而且热爱农民及农村生活的幼年鲁迅的形象。上完课后,我又给他们介绍了《朝花夕拾》和《呐喊》,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鲁迅的生平。因为我们在八年级、九年级还要学到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故乡》,感受鲁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知识分子孔乙己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要在《藤野先生》中感受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在《雪》中体会鲁迅那不屈不挠犹如朔方之雪一般的斗争精神。这样比较后,学生们对于《<雪>四人谈》中关于鲁迅的“柔软和坚硬”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鲁迅先生的形象更丰满了,也为他们高中阶段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初中阶段,柳宗元的作品是《小石潭记》和《捕蛇者说》,但就是两篇文章,就表现了柳宗元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小石潭记》完全是触景生情,小石潭四周深幽凄清的气氛让他想到了自己被贬的遭遇,表现了他抑郁忧伤的心情。这样的思想正好也符合“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典型。《捕蛇者说》中的柳宗元还是在那样的遭遇下,但他能写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文章,并深切同情蒋氏一家的遭遇,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所以我认为在《捕蛇者说》中虽然柳宗元没有到达“先忧后乐”的高度,但是相对《小石潭记》来说,他的思想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作家和作品。
  三、同一主旨,不同作家不同的表达
  2006年中考20题: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2009年第10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要做好这类题目,学生对这一类的作品都要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意识地将这些作品做一个梳理。例如,《陈涉世家》在表现陈胜这个人物的同时,带给我们一种思考,统治阶层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否则国家政权很容易就会被推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曹刿论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更能证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涉及这样的内容,那么学生做这类题时也会自觉地去联系了。
  四、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
  2005年中考题13题: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题目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作家所处的时代、身份、阶级等,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将陆游和毛泽东讲清楚,学生就能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例如,《紫藤萝瀑布》和《幽径悲剧》中都写了藤萝,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但是作者表现的主题不一样,《紫藤萝瀑布》通过对藤萝的对比描写表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幽径悲剧》则表现了作者对美被破坏的痛惜,呼唤人们对真善美的珍惜。
  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对七至九年级整套教材都了熟于胸,并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而且比较阅读式的教学能经常帮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但愿我们的老师能用这种方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之翅飞得更高更远,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