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能力培养贯穿语文课始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紫兰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培养想象能力,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扩展人生经验,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的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然,建立这种学习方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步培养科学、高效、实用、个性的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上好这堂课,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的“开场数语”要力求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能够诱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讲《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同学们,一提到葬礼,我们就会想到‘庄严、肃穆’这类词,人们穿着黑色的礼服,悼念他们的亲人、朋友。可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对此感到奇怪吗?就题目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通过质疑,激发孩子们的强烈求知欲。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
  二、精讲重点语段,学生深情诵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语段都要深入理解。以下几类语段,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语段;二是含义深刻的语段;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语段;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语段。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讲解重点语段,通俗易懂的句段要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来体会。朗读时,老师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老师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三、创设如临之境,体悟作者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教学中适时地将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同时,阅读教学也可以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教学《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四、激发质疑问难,鼓励自主释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有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学生的“疑问”,给予珍惜、爱护,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问题过于简单,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往往能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发表个性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大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个性的火花。因此,一篇课文学完了之后,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畅谈感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是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评论。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面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见解,老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启迪。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始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单位:
  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