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方案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 芳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19%,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进程。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其中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观念更新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观念”,恰与今天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契合。高等教育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才干和能力为目标,如果不实施因材施教,这个目标就永远是空谈。
  
  2.是时代特征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特征表现为多元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等,这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大都比较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多?穴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雪、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弱等特点,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又由于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理论课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失去其生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实施因材施教。
  
  3.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第十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中指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贡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对象是人,是将要成为祖国建设栋梁的大学生;要把这些极其复杂的个体均培养成为具备社会建设技能和严格道德自律感的通才,就必须实施因材施教。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可能性
  
  从教材来看,不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首先强调了时代性和可读性,语言平实、针对性强;另一方面,教材在注重综合性和丰富性的同时,概括性较强,这就使得教学弹性大大增加。对于教师授课来说,这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专业能动性,对其加以扩充和深化,根据不同的个体和人群,设计授课计划。
  更为重要的实际措施是缩小教学班级。“05方案”的实施中,在教学班级上做出了明确规定,每个课堂不能超过3个自然班,这一措施对于因材施教的实施无疑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同时,在新课程讲授之前,全国均组织了课前的统一培训,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他一些措施,如“德育”升级为一级学科,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讨论,教学条件?穴设备和经费等?雪的改善等,都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具体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着这样的困惑,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时候觉得学生“干启不发”、“一问三不知”,最后认为“学生不配合我”。这种教师往往对学生获得观念的方式进行了单一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安排自己的教学。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是首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的是特殊的责任,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三观”?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雪,所以对这类教师来说,“教”的内涵更加丰富。我认为,这个“教”首先是“导”?穴指导、导航?雪,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任何形式地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都是与教育根本精神相违背的;其次,“教”也是“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和学生一样的学习兴趣,主动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从一种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感受知识的转化,从教师的身教中理解知识的魅力;最后,“教”还是“玩”,即寓教于乐。教师应该把教书当成一种使命,从而能够获得满足感,继而不断发挥智慧,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技巧,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有趣的玩乐,教学效果自然最好。
  当然,这三点的核心是“导”。这个“导”的内涵是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构建其自身的思维体系,形成较为固定的价值观念。每个学生根据他的成长经历对于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面对这些个体的差异,教师应当把“导”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上,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自觉建构起科学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在完成大学学业后,能够成为有使命感、甘于奉献、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担负着更多的“育人”之责。虽然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确面临一些困境,但是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创造力得到更好的激发。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将每位学生都作为可塑之才来看待,进而用专业的素质正确地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材”,然后根据“材”来施教,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既教书又育人。
  
  2.采用有效教学技巧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这门课程的内容涵盖面极广,教学弹性极大,同时,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这门课开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处于转型期?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雪的同学们来说几乎等于一门大学入门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迅速转变身份,融入大学生活,还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做了铺垫。因此,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大学生活的特点――自我管理。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教学技巧上应当重点调动学生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实现身份和观念的转变。课程讲授倾向于活动法和探究法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则轻松地游刃于师友之间,关键是要能够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和亲近。
  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不同,作为一门以历史为主题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必须的,讲授法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所以,这门课程的启发式教学也尤为重要。从授课情况来看,大学生们普遍对中国历史比较关心,也对国家政治有较大兴趣。许多大学生在上这门课程之前,心中是带着某些疑问的,比如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对当代政治的一些看法等,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这些疑问,抓住学生的心理兴趣。在课堂上应当多提问,多讨论,充分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和疑问,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正确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形成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在这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有厚重历史感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有悲天悯人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当中的良性因子。
  总的来说,不同课程采用的教学技巧不同。在笔者看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关键是“反客为主”,即刺激和调动学生亲身实施教学,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说,关键则在于“因势利导”,由教师把握大的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关心政治、思考问题,提高和加深对时政的认识。最终,殊途而归于因材施教之法和大学生科学“三观”的确立。
  
  3.科学评估效果
  因材施教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教学效果,而科学的评估是了解和促进因材施教的关键。从现在的评估体系来看,主要的评估环节是考试。应当说,一套效度高的考卷的确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屡遭非议,却也不可否认其有效性,此不赘述;其次是学生评分。现在各个高校几乎都有一套学生评分体系,这个方式对评价因材施教的效果无疑是直接而有效的。但是,现在所采用的方式大都是通过几个选项,量化为一个数字?穴即分数?雪,忽略了其背后的复杂性,充分度?穴信度?雪稍显不足,这是应当加以改进的。而改进的办法恐怕还得有赖于教育界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最后,是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之间相互的评价,这一点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好效果,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因材施教”。总之,在笔者看来,要实现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授的积极性。就前者来说,主要指调动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自觉思考,这是保证因材施教的基础;后者则是指教师能够积极思考教学问题、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这是保证因材施教的关键。只有充分开发了这两个积极性,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