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上讲台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阿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以实验教学为入手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讲台创设学生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
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如讲氧气性质实验时,我叫学生来讲台上一起完成,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都要做实验,我就请一名学生配合我做实验,学生由于和我第一次做演示实验是有时手慌脚乱的,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口外有气泡冒出时,不小心就把集气瓶没盖毛玻璃片就拿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学生观察在讲台配合我一起做演示实验的学生做的实验是否规范,什么实验操作错了?为什么?这样,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又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中,我把实验的过程及方法教给学生,实验仪器摆好讲台上,下面是学生分小组实验,就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像老师一样边操作边讲解,台下的学生跟着台上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我就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给学生一个很好锻炼的平台,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二、增设讲台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愉快中学习受益,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有意地使学生增设一些实验,到讲台展示。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时,我就提示学生,除了铁丝不在空气中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外,还有没有其他金属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呢?学生马上回答:有。我就请举手的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增设的化学实验,铜丝也会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在讲解混合物中物质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实验时,我先在讲台上展示铁粉和硫粉,让同学们观察两者的本来面目,再把这两种粉末均匀的混合在一起 ,把磁铁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混合物中各成分是否还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哪位同学到讲台上实验一下,同学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回答,都愿意到讲台上亲自操作,我就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拿一张纸把这两种混合物倒在学生拿的纸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学生就把磁铁放在纸的下面靠近混合物,磁铁立即把铁吸住在纸上,倒过来移去磁铁又看到了铁粉和硫粉恢复本来面目。这一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坚决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讲台上结合实际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化学实验拉进学生与化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化学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仅在第一课堂内进行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重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参与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和创造能力。
比如: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在此基础上联系《水的净化用》一课,用饮料瓶,膨松棉,纱布,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把自己家的花盆里的土或菜地里的土拿来,自制一个过滤器,在讲台上请学生演示混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然后再用自己净化的水及自己带来的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在讲台上测定这些溶液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再如:学生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用家里的鸡弹壳研碎,在用刷墙的熟石灰自制石灰水和自带的醋酸到讲台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家庭生活实验带到学校讲台的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讲台是学生展示人生的一面,锻炼的基地,随着新课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教材对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作为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实验的空间,把生活世界当作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三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