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非语言艺术,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亲和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昌萍

  小学数学中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实现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地作出的各种面部神态、肢体动作和身体姿势的综合。我们所说的教学非语言因素是相对于教学语言而言的,教学非语言因素具有较大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好非语言因素,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的表达,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非语言因素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艺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效。
  
  一、展示非语言评价的魅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充满和谐的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情感交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形成自觉投入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全部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与学生的交流,有些时机不太适宜运用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意向,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进行表达,以适当的面部表情和一定的体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肯定的点头,希望、鼓励的眼神与目光,赞扬的动作,心领神会的笑容,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如,我在开展“约数与倍数”内容教学之后,开展了联想拓展训练。教师表述一句话内容,学生通过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将这句话的内容复制出来。我说:“36能被6整除。”一个学生回答说:“36是6的倍数。”这时,我对他赞许地点头,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对他的回答做出了反馈,认为非常满意,还进行了启示:“还有哪些表达方式?”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又想出了一种表达方法:“6是36的约数”,我又给他一个微笑,师生之间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虽然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说一句话,但是通过非语言因素,学生已经完全读懂了老师的意思。
  
  二、巧用非语言艺术的辅助作用,增强教学表达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语言因素一般不能单独表达意义,通常是在辅助教学语言表达效果上发挥重要作用。教学语言有了非语言艺术的辅助,可以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一般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生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比较抽象的概括总结,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机地把各种非语言因素与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如《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中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是学习中的难点,为突破难点,在课前我要求学生都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板,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15厘米。我对学生进行示范:首先将这张纸板卷成高20厘米的圆筒状,用左手握住圆筒一端,腾出右手,用手指在圆筒底进行划圈,用肢体语言向学生揭示圆柱底面的周长,然后将手慢慢放开,用期望的眼神引导学生对发生的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手指着正在变化的曲线,提示学生这就是圆底的周长,最后把纸完全放开,变成一个平面,再用手指在长方形的边上划,提示这是展开后的圆柱的底面周长。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非语言艺术辅助教学,在教学情境创设上化静为动,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了教学难点,增强了教学表达效果。
  
  三、凸显非语言艺术的暗示效用,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即儿童能够将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工具,即形成内部语言,就能够以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各种经验、规律呈现出来,并进行系统的转换。内部言语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是思维活动中伴随的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言语。内部言语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儿童大脑中对认知进行同化的过程,是有效实现知识内化的高级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非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暗示、启发,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较快进入合乎逻辑的发展轨道。例如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无声教授法”就是运用的这个原理,把教材内容的教学编成一步一步的演示程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及时分析学生的思维反馈信息,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艺术,让学生进一步参与思维过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过程。这种无声的非语言教学艺术形式非常新颖,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基础计算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艺术,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实现优势互补,将非语言因素与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丰利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