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兴趣激发,放手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裕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的反映的纯粹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兴趣作为情感的一部分,作为学生创造机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总是成为推动或终止某种具体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知识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努力。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条件。”数学知识源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实际生活,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角的度量》,可以从检验做“红领巾”这一产品合格与否入手,使学生对“角的度量”这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可利用全国纵横交错的公路图和正在兴建的高速公路来引入,在教师的娓娓叙说下,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这种联系将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要求之一是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容中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因此,在教学中应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掌握第一手感性知识,如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摆一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究、归纳、概括出新知识。重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发展自己的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绕线、滚动、拉直”等化曲为直来测量圆的周长。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这样教师大胆放手,学生全体参与,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明白了要解决一个未知问题,可以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来求,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习了转化的方法和等积变形的数学推理,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动手实践、自由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观察、操作、探索、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索,激励学生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应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正确地解决问题,并提出要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最终发展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激励学生求异思维,挖掘学生巨大的心智潜能,发展创新精神。
  创新见解往往是从质疑中产生的,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出妥善处理,还要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了好奇心,随之就有疑问,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不敢提出疑问,不善于问是教学中普遍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客观事实,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保护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还要鼓励有了疑问而不敢发言的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事物感兴趣,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教师让学生猜想:1/10米还可以写成()米,当教师对“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的想法加以肯定时,就问:“你这时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激励学生质疑:为什么写成0.1米?0.1米是什么数?怎么读?表示什么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新知后,设计“买东西”游戏,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的需求,完全自主地用限定的钱进行购物,所购物品、数量各不相同。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元、角、分的计算,又巩固了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质疑固然重要,释疑的方法也不能忽视。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探索知识的方法,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索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索;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更可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用对比、综合、分析、转化具体实物操作等思维方法。灵活应用这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去自行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有意无意地得到培养。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当学生看到新的一种图形时,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我要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能否用已学的方法寻找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让成长方形)、观察比较(转化后面积是否有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总结时,教师还要追问:“今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今后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等。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新往往是在求异中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具备求异心理。为此在教学中要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时机,先让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满足,再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如教学《9加几》,当出示“9+5”例题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说出算法,而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凑十法”;有的学生用数数法;有的利用学具小棒,用9逐个相加;还有的先把5折成2+3,然后用9加2再加3……解题方法多样,人人参与,都算得很快。当学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算法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活动。通过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因此,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有独到的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松山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