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朗读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朗读教学现象分析;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功用;加强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朗读 训练 语感 情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背诵优秀诗文以提高自身创作能力的经典概括。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校园里的读书声实在太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为人淡忘的现象呢?为什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如何寓朗读训练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呢?下面,试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作简单的探讨。
  
  1、朗读教学现象分析。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堂在朗读中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学生角度讲,就是平淡的语调、漠然的表情;从教师方面看,表现为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读课文时,学生要么一词一顿拖调子,要么词语连成一片无停顿,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根本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课外文章时,添字漏词难为句,疙疙瘩瘩不成调。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传统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朗读教学强调文本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不同。它更多地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只要求记住词句,应付填空默写而已,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所以学生朗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忆,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熟视无睹,对不良习惯不予纠正。
  再次是朗读教学方法单调的反应。许多语文老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忽视有个性的诵读,不重视个体体验,过多地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教师也不给予确切评价,简单的说“好”或“不好”。
  
  2、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功用。
  
  2.1 加强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语感训练的关键首推朗读。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反复朗读,能让书面语中的一切语言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而深刻的印象。读多了,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网络,当学生一遇到外来的诱惑或刺激时,便能凭借这个系统去体会这个语言刺激中词语的好坏,句子是否连贯,句法是否流畅恰当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
  2.2 加强朗读,可以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朗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审美过程。读优秀的诗文会让我们沉醉在美的享受中,或醉心于作者细腻的感情天空,或沉醉在作者精心构筑的诗意世界中。通过朗读,你可以走进一个失控隧道,与文人墨客交流,去体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喜怒哀乐。
  2.3 加强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认真朗读,把握了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并通过多读把心中所想和现实情景相融合,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思如泉涌、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头脑中自然呈现出春草勃勃生长的图景,并能举一反三,借用文段中的写法去描绘其它景物。可见,朗读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加强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
  
  3.1 “理解为先”,畅传朗读之激情。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
  3.2 “朗读以贯之”,思索练传之情趣。荀子的这一说法就是强调多读,读得娴熟于心、琅琅上口,在多读的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技巧。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对于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教材本身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
  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加强朗读教学并不是要变“以讲代读”为“以读代讲”,否则同样会产生语文教学上的偏失。我们要把“朗读”置于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的进行“朗读”训练。
  3.3 “我心飞翔”,幻化心灵之诗情画意。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最有魅力、最动人心魄、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情感的激荡。而朗读教学正抓住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借助朗读来表现作品的不同情感,来体验人生百态,在体验与感悟中师生共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赏析。
  总之,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重提朗读之精致,塑造语文课堂的美丽,让书声琅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