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改变大学《社会学》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实践,并得到了一些收获。文章从参与式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与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社会学 积极性 主动性
  
  当前,大学《社会学》课堂教学一般都遵循着单一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被动的学习状态。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法对于改变大学《社会学》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引进教育教学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我在《社会学》的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得到了一些体会。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做法,与同行交流。
  
  1.参与式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
  
  1.1 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实现课堂教学法的转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课堂上必须注重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应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也在参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表现自我,为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而学。实践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教学法向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研究兴趣、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转变。
  1.2 强化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通过课堂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关心、学习、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并使用所学知识去参与讨论、分析,围绕社会问题从思想、行为上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提高个人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密切联系起米,认同使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1.3 强化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的过程,这里既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1.4 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价值实现在于组织、集体、他人、社会的认可、肯定、承认自己的劳动、创造等。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因此,他们感激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2.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第一节课教师要将《社会学》的每章参与讨论的题目和要求向学生交待清楚,并分组,选举小组长负责落实。我根据36节课时,安排了 10个专题,每个专题围绕一个问题开展参与式讨论活动,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参与目的,师生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参与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分析理解问题。课堂讨论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另一种是人人都准备,全班范围内自由讨论。从有利于讨论的角度讲,采取第一种形式对保证讨论较快地开展是有益的。第二种形式足自由式讨论。这种形式的发言人在较宽松的气氛下,较随意地发表个人见解,其他人也较自然地进行应对与质疑。部分事前准备较充分的学生由于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较为深入或列相关内容较熟悉,从而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易于起到引发其他同学共同思考并参与讨论的作用。
  2.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平稳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其现实性很强,学生也能从日常生活中见到活生生的事例。因此,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自我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上好一堂参与式教学活动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教学环境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充分展示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图片、幻灯片、课件。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如:即兴表演、观看录象、启发式淡话等。其次,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悬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这样新课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当讲授“城市化”一章时,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高速城市化的现状,还要把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扩充到课堂中去,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什么是城市、对城市的印象、城市化的利与弊等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城市化问题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的弦,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主动发展,从而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3 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地参与活动。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文化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的方法使学习更有趣味,学生应该“自愿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例如在课堂上采用问答方式或其它互动交流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吸引了那些心不在焉的听讲者。另外,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进去,并月,把学生自我评价作为重要的反馈信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讲授“社会角色”一章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分别通过家庭、学校、单位等场景表演,让学生体会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转变。实践表明,一个故事、一个对话、一个笑话、一个游戏都会使你的课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认知心理学认为,体会成功愉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鼓励其直接从事认识活动。教师应该尽量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永远对学生充满信心的教师,一个全班笑语盈盈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表现。
  2.4 总结评价,提高认识。参与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总结,号称点睛之笔。总结内容又分为方法总结和内容总结。方法总结是对已采取的讨论形式进行总结。进行方法总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座谈,将学生意见收集起来,及时找出讨论过程中的利弊,听取学生对改进讨论的意见和建议。内容总结是由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对产生错误观点的原因进行分析。点评时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还要对学生现场参与的态度乃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以及对平时说话不多的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在讨论中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并没有注重开拓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而思维的拓展只有在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才发生。在参与式教学中,讨论的效果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运用能力高低的体现。学生观点表达越顺畅,思维越活跃,那么思维能力电就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也为其真正创造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模式体系构建,以及效果评估和实施反馈等环节做出深入研究,进而推广到教学活动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