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 主体作用
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单元、每课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备考迎考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这一课,根据课标规定,掌握四大发明以及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即可,为此可以大胆删减,去粗取精。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正文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深入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申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有效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阅读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熟悉了,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各种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
3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习完一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生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最深的,记忆也牢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这样的题大多都是开放型的问题,只要学生可以拿出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问题就可以得到灵活解决。对此,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查漏补缺、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例如,中国古代史上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原因是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5 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学生的认识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6 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总结。在每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中共为取得抗战胜利采取了哪些措施?国共合作的表现有哪些?抗战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些?等等。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适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