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现代大学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大学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欠学的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大学文化的建设。专业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大学文化专业建设以人为本
  
  大学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大学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的观念。大学文化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现代大学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优秀的大学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的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大学文化的建设。
  1 关于大学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我比较认同的一个定义是: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人类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得以发展。凡是文明的社会,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
  传统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这是因为传统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己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文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所以,如何审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文化,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2 大学文化视角下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对专业建设这一问题,可以从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分析。
  专业设置是一个一环套一环、彼此相连的系统工程。首先,社会需要决定专业设置;其次,设置了专业就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第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而培养计划里要体现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第四,按培养计划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第五,按照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研究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最后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这其中还包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例如,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在设计所讲授的一门课程时,想没想到这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和对学生终生发展的作用?就是说,设计这些东西时,专业建设负责人是从上往下设计的;而每一位教师在做具体的教学工作时,是要从下往上按照这个系统链循序向上去考虑的,而不是孤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负责人设计课程结构体系时,不能按教师设课,也不能因为没有教师就不设课。同样,教师讲课时,也不能不顾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去讲课。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课程学生学起来比较卖力,有些课程学生们不愿意学?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2.1 课程设置的问题。
  2.1.1 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其中的一些课程能不能起到有效的育人作用?
  2.1.2有没有因人设课的问题和因没有人而不设课的问题?
  2.1.3 教学大纲制定得是否合理?能不能贯彻培养计划中确定的教学思想,实现培养目标?就是说要研究每一门课的大纲,研究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价值。
  2.1.4 有的课程的教学安排,完全不顾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不管哪个专业,都用同一本书、同一个大纲、一样多的课时、混在一个班级里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这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2.2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
  2.2.1 教师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了?如果投入了,就应该了解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遵照专业整体计划的要求,力图使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2.2.2 教师的教学水平能不能达到要求。例如“两课”教学,学生们普遍不愿意学。可是,其中有的老师讲的课学生却很愿意学。为什么?抛开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显示出的不就是个人教学水平问题吗?教师能不能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教学,实在是个水平问题。
  2.3 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价值观里确实有一个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问题。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学生们往往追求一些显性的、表面的、能够表征他们学习成绩的东西,例如英语的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等。追求分数和证书,因为这些能够给他们直接带来就业的筹码。而有些涉及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由于它是隐性的,所以学生往往不会太重视。可是,很多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是很大的,从长远看更利于就业。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3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另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的育人功能,以教师为本。
  3.1 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仅要在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尽量体现人性化,使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环境都能给人以美德感染和道德熏陶,而且要将“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观念深植于每个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头脑之中,要在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和引导工作中贯彻和落实这一观念,从而使大学里所有教职员工都能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岗位,在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各个方面,做到以文化的力量教育人、陶冶人、感染人。
  3.2 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从制度文化的层面来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形成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大学组织管理制度必须摒弃传统的物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的培育,充分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创业精神,真正树立“以师生为本”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第二,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精神,把创新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之中,贯穿于实践教育之中。第三,要形成自我管理的生活行为制度。要加强学生群体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接轨。第四,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运行体系。在大学党政领导和辅导员、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
  4 结语。优秀的文化底蕴对大学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益的。大学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及意志品格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它对于大学人具有较强的导向、规范、激励、调节、凝聚等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的行为,凝聚大学人的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人普遍认同并引以为荣的。它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不断创造优秀文化产品、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我们就必须合众之力积极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否则大学文化的建设将成为徒具其表的空中楼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