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用初中数学课导入四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提供四法供大家参考:
  1.温故导入法。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应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尔后,对旧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例如,讲解分式方程时,可先复习分解因式,然后提出解方程的步骤,由此导入新课。
  2.见山导入法。这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例如,讲正方形时,我们在小学已经识别了图形,现在我们来研究它的性质。这样导入新课,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3.生活实例导入法。由于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适当引入生活实例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可使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如讲直角三角形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教师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数学爱的火花。
  4.悬念激趣导入法。新课开始,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某位教师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