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在的数学课堂,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质疑问难,游戏比赛等已是随处可见,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而不高涨,学习费力而不轻松,课堂还是处于低迷沉闷之中,缺乏一股蓬勃的激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还没有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走出来。我们的课堂还缺少真挚的爱,缺少师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鉴于此,本文探讨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感培育 激趣 学具操作 习题训练
  
  1.重视情感培育,营造和谐环境。洋溢着温馨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儿童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我们要平等对待他们,把微笑带给他们,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他们,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如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教师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是静态的,教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
  例如:“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掌握新知以后,设计一道练习题。按要求在□9□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字。①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②能同时被2和3整除;③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④能同时被2、3、5整除。
  使学生在克服思维障碍的情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生都想试一试,自始至终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师生共同享受成功,可以有效地加深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数学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课上每次做对一道题学生们都大声叫着“耶……”,有的还挥舞着小手做出“V”字形。看得出这种宣泄方式学生很在意,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成功,那热情决不亚于获得奥运冠军。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唯有更好地去识读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和他们去共同享受成功、面对失败。
  2.利用开讲激趣,构筑良好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开始,教师设问:6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个?(3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个?(1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多少?(部分学生会说:一半)1个苹果平均分给3名同学,4名同学呢?在步步追问中,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由此去探索“几分之一”自然情绪高涨。
  3.巧用学具操作,轻松学习新知。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4.精设习题训练,培养求异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8+8+8+5+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8×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5-3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只要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便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