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揣摩文本情感 品味书中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 震

  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学会倾听,范读中感悟
  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文本的情感,再把揣摩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在有声有情的朗读中,这样,学生的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提高。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要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体会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效果要好得多!
  二、用心品味,理解中阅读
  朗读指导中,我经常和孩子们说:文字就如同一堆珍珠,它们散落着,你一颗一颗地拾,会很费劲;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起来,你轻轻地一拎,就会尽在掌握!那根线就是你的理解,你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如我在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其中有一句“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开始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让孩子们站起来,前后四人手拉手,在笑声中,大家一下子“哇”了起来,恍然间大悟。接着,我又告诉他们教室的面积,然后和百十余平方米对比,“比我们两个教室还大嘞!”几个头脑灵活的孩子马上就说出了心中的惊讶。这时候,让孩子们再去读这句话,感觉自然就上来了,一个个瞪大眼睛,摇头晃脑,把握住了重音。
  朗读指导时,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感悟、体验与理解,而不是强行“传授”,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是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让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这既是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理解,也是学生自己在评析鉴赏课文,而这千言万语都没有化成抽象的语言,一切的朗读指导尽在不言中,这无疑是朗读指导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学生能达到这一境界,还得依靠老师的敏锐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三、耐心咀嚼,评论中提升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一位青年教师上《负荆请罪》一课,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蔺相如,通过朗读,来展现蔺相如的智慧吧!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老师叫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廉颇”“蔺相如”“韩勃”,其余学生旁白。读完后,老师让大家评议分角色朗读的学生表现如何。)
  师:同学们,请大家来评一评,你认为谁读得比较好?
  生:韩勃比较好,蔺相如还可以吧。
  师:蔺相如还可以,他还有什么不足,你们能给他提提建议吗?
  生1:蔺相如,你应该再胸有成竹一些!
  生2:蔺相如,你的声音应该再响一些!
  生3:蔺相如,你在读的时候应该有一些大将风范!
  生4:蔺相如,你在读的时候应该再自信些!
  ……(听着听着,那个扮蔺相如的同学,头越来越低……)
  当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是像以上案例中让其他同学来指正范读同学的缺点吗?当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其一,以其他同学的观点来评议一位学生读得好差,这忽略了学生的多元体验,把朗读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标准化了。如果同学们的批评毫无保留,相当尖锐,这无疑是给了范读的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其二,提意见的学生提了一大堆意见,到底该怎么读,或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明白。所以,这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费时,而且学生缺乏感悟,收效太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导入技能,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如皋市白蒲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