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明广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初中生要想写好作文,让作文更传神、更出彩,就必须认真观察奇异和沸腾的生活,发现更多可写的素材,这是写出更多更好更优的作文的第一步。
一、强化引导,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习惯
1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
加强多方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多看多想,不断充实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机会,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优质、精悍的范文,以便于让学生模仿、学习和借鉴,并结合有关范文,指导学生抓住新情况、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启发学生发现特点,把握特点。从中学习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叙、描写、议论等,确保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观察。在生活中,有些小事、平常事,并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高、大、全和真、善、美,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对“一件小事”的理性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由此启发学生,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不小的主题来。
2 结合观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初中生观察事物,难免会顾此失彼、厚左薄右,为纠正这一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就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之后,指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中把握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当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笔者就将录像中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格下来,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讲解和音乐,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 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
为了有效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笔者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推进学生深入观察。像“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熟视无睹的陌生的校园的印象,笔者就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征文比赛,每个小组选出3篇优秀的范文,在全班进行宣读。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课五分钟,在学生中开展《我喜欢的学校》演讲比赛,在班上介绍校园里学生最喜欢的环境、设施以及其他事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都行动起来,带着任务、用自己的慧眼,以细致的目光,走遍校园,将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眼底,真正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二、强化指导,丰富途径,教会观察的方法
1 以实例分析为重点,教会学生观察
一方面是由点到面。观察必须“细”而不能“粗”,若是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难免一般化。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观看拔河比赛,必须要仔细观察每一个人,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写“记拔河比赛”才能写得细腻、全面、逼真。很多学生写有关动态活动,往往写成“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分到合。观察任何事物都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银杏树,但是有的学生就是看了半天,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意又无“新”姿,都是些老套的词语,如“高大”“茂盛”之类,凡是大树均可适用的,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树的于、枝、叶、皮、果等方面。
2 以生动联想为基础,放大学生观察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言之无物、空空洞洞、老旧俗套。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而初中生天真活泼最富想象力,只要正确诱发他们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必然有神,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欣赏优美句子,多启发他们想象,巧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写出文章来才能具体、生动、丰满、形象。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神、声、貌等等。
3 以典型引路为抓手,教会学生观察
有的学生观察比较细致,思路比较开阔,取材生动,写的深刻。教师就可以开展“典型引路”活动,让这些学生谈体会、说窍门、讲方法、列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一次,笔者让学生以《记一位敬重的人》为题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爷爷,通过对他的爷爷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老干部退而不休,继续奉献社会的可贵精神。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笔者了解到该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于是,笔者就让他对全班学生谈体会,以身边事教育和启发身边人,对那些看不细、写不出的学生以很大的震撼和感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