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风行,信息铺天盖地地包围了当下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评价标准中,最基本的,就应该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析能力和对媒介的使用方法,即媒介素养。通过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小组访问、课堂调查等方法,总结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找到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并通过学校、家庭、个人等层次给予大学生有建设性的指导,期待能引起大学生对于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视,引导大学生自觉的提升个人媒介素养。
  关键词:高校;媒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92-01
  一、媒介素养简介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利维斯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青少年,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倡导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于媒介信息的识别、判断、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因其具有的深远意义,而后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国家被广泛讨论以及推广。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媒介素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更新于进步,在小学、初中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下,为大学生进行提醒、教育、引导,能有效的提高其媒介素养。
  二、数据收集及问题分析
  2010年5―8月,在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开展了以“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大学本科在读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科研小组的成员在各大民办高校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5%。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45%,女性55%;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16%、5%,文科占42.68%(其中新闻专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其他占7.4%;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分别为65.5%、30.3%,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4.2%。
  通过调查,发现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突出问题是:喜欢网络媒体,对于信息的阅读效度不高。使用网络媒体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的91.4%,大多数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体上网,然而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因为缺少信息的“把关人”,因此,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无法保证。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大学生无法准确理解社会以及解读社会现象,甚至因为造成误读,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缺乏对于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在2010年5―8月,对于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校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中,知道新闻标题和导语功能的在校生占43.0%,不到被调查人群的一半,剩余的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不了解阅读新闻的技巧,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新闻阅读速度、效度不高。
  三、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一)学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在识别、判断、批评媒介信息,利用媒介信息传播信息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教学场所、教学媒介、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因而,对于教师的媒介素养要求,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分为两个层次:自身媒介素养以及帮扶他人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教师更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获取并传播即时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辨识虚假信息。而中国当前的高校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并且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等培训。教师的媒介素养对于学生的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十分必要。
  (二)家庭。当前大学生多是“90后”、“00后”,他们的父母多为“70后”、“80后”,在这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并没有很好的普及和得到重视,因此,家庭自然也是媒介素养培养的弱势领域。家庭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单位,提升家庭成员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有必然的意义。通过社区活动,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宣传具有实际意义。
  (三)学生自觉。学校、家庭虽然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但是最根本的提升在于大学生自身对于媒介素养形成的自觉。外力作用于大学生,需要内化的过程,而内化的过程因人而异,学校、家庭应给予大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充分的引导,帮助其重视并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专家在多次“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上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呼吁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随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信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众既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大学生因其充满活力的青春,在“第二媒介时代”对于信息的使用方面,既有大量的优势,也有很多的不足。为了大学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祖国人才的塑造,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了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
  通过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三方培养,期待能改善当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基本上可以识别“媒介现实”,引导他们对于信息作出评价,形成对于媒介以及信息的综合批判性思维。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作者简介:刘阳(1980― ),讲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教师。
  参考文献:
  [1]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2]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新闻记者,2004年10月13日.
  [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