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经济向虚拟化、服务化发展,企业的互联网应用也在逐步深化,对互联网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本文总结了互联网服务业的特征,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服务业的分布状况,并提出一些优化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性;集聚布局;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98-01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互联网服务业是处于IT业与其他各个新老产业之间、市场潜力巨大的中间产业带,从广义的层面上讲,它是由互联网网络运营和依托互联网为社会提供服务两大部分组成。
  本文互联网服务业是指与互联网直接相联系的、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方式,为互联网用户信息产品的生产、传输、加工、存储、管理等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种商业活动的总和。行业范畴大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不仅包括依托互联网从事服务的部门,还包括为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的部门,如软件研发、网站建设、域名注册等,但不包括网络运营商和非赢利的社会组织网站,及开通电子商务业务的传统制造企业。
  二、互联网服务业的特性
  (1)促进经济网络化。互联网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网络化的实施者,同时是应用平台的搭建者。互联网自身是工具而不是商业本身,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应用和提供的服务上,互联网服务业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促使其他产业网络化的媒介和催化剂。
  (2)产品虚拟化。互联网服务业的产品以服务或虚拟物品的形态存在,具有无形性、信息性与知识性,产品轻质可以依托网络进行传递,因此,互联网服务业的产品在“运输”方面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3)知识密集度高。互联网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品是智力的产物,具有附加价值高、更新换代快、资源消耗少等特点。互联网服务业需求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需要投入较多高级复杂劳动,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化水平对价值增值的多少起着决定性作用。
  (4)交易成本影响显著。互联网服务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具备典型的服务业特性,交易成本对其选址影响巨大。互联网服务业需要与消费者能够便利地接触,有较高的可达性以节约交易成本。便利地接触不单对指空间而言,更多的是指时间和心理上;而可达性也不再由单一的运输方式决定,而是由多种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决定。
  三、上海市互联网服务业总体分布
  以2009年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市互联网服务业高度集聚在市中心区,市中心9个区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54.71%,此外,浦东新区(不包括南汇区)占据的24.22%,郊区县占比不足21%。可见,上海市互联网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是以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为核心载体的,市中心区仅4.6%的土地上高度集聚着超过一半的互联网服务企业,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也吸引着大量企业入驻。相对于郊区县,虽然它们具有广阔的地域和较低的租金,但是中心城区的商务环境和更为接近目标客户的优势成为吸引企业在此集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力度。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发展互联网服务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安全认证、税收、安全监管等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参与。
  (2)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业统计和评估体系,密切跟踪、及时反映国内外行业同发展最新动态与趋势。
  (3)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互联网服务相关产业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建设,设立政府资助的重点培训机构,全方位培养互联网服务业国际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完善互联网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市场化机制建设。
  (4)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机遇,抓好产业规划和布局工作,建立信息传递通畅、生产关联度紧密、配套能力强大、产业服务发达的互联网服务业聚集地,形成集聚效应,使上海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互联网产业基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
  作者简介:李圣杰(1986― ),男,山东济宁人,同济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余远,王伟军,卢新元.大力发展武汉市互联网服务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J].长江论坛,2009,(3):28―37.
  [2]李南南,孙秋碧.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初探[J].现代情报,2007,(12):69―74.
  [3]郭崇义.商业布局与区位决策[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4]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5(l):61―66.
  [5]李翠敏,吕迅.上海办公楼区位研究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7―101.
  [6]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2):257―265.
  [7]张文忠.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3):273―2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