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关注中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微微 康永祥
[摘要]幼儿园常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一日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效提高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特别是提高初任教师的常规教育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一般教学活动,使儿童获得更好的社会性发展,而且有助于初任教师快速适应幼儿园教师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发现和解决教师与儿童的相关问题,从而发展常规教育能力。
[关键词]常规教育;关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9-0031-03
常规教育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任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它既是实现良好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初任教师最迫切需要掌握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认为教师常规教育能力的发展可以从懂得“关注”开始。
一、通过“关注”发现问题
1、通过“关注”发现教师的问题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以单纯的“管理”为目标,该目标常常变为如何让儿童服从教师或成人的指挥。实际上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其行为选择常常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无法体会同伴和教师的需求,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管理目的出发,以成人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控能力和理解力还不成熟的儿童,与常规管理的目的即发展儿童内在的秩序感和自控能力是背道而驰的。蒙台梭利曾有过类似表述:“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教师面临的大多数儿童最初的常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儿童自我中心引起的,而非儿童主观故意。但是随后儿童可能形成一定的明显带有主观故意倾向的向常规挑战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儿童逃避教师管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自身教学方式不当所致。要解决这一矛盾,教师需要真正关注儿童的行为背景和原因,真正关注常规管理的目的。教师如果能够做到真正关注儿童的行为动机和原因,就会发现自身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管理方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行为。
比如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发现,当正式的“学本领”教学要开始或正在进行时,有时突然会有儿童提出要上厕所,不少儿童相继跟从,而课前他们刚上过厕所。实际上,这些儿童只是借上厕所的机会在厕所里“休息”。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在设法摆脱教师对自己的监控和管理,这证明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儿童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感到受压制和被束缚,这时如果教师用强制办法去规范儿童的行为,儿童可能会一时服从,但教师并不能发展这些儿童内部的规则意识,反而容易引发儿童对整个幼儿园环境的消极情绪。因此,比较适当的教学策略就是采用好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情景中来,从而逐渐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
2、通过“关注”发现儿童的问题
儿童的成长需求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常规手段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些成长需求使儿童在面对教师单一、刻板的常规管理时容易和教师发生冲突。因此,教师在常规管理中要懂得发现和分析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真实需要,界定儿童真正的行为问题,并调整自己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个小男孩,他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活泼好动,常常会脱离集体教学活动独自行事,不愿意配合教师提出的常规性要求。对此,笔者给予该男孩更多的关注。他喜欢了解自然现象,乐意独自思考,但他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不好,没有自己的小伙伴,集体意识也比较淡薄。从教师的角度看,他在常规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采取消极参与或抵制的行为方式,但不干扰别人的活动,对教师一般的行为管制也比较抵触。但从儿童自身的发展来看,他却显示出一些好的学习特点和倾向,同时也暴露出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发展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关注来界定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更合适的教育方式。
二、通过“关注”解决问题
1、通过“关注”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
关注儿童发展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有意识的反思。教师要学会两种反思方式,即工具性反思和价值性反思。工具性反思面对的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而价值性反思面对的是教学实践的终极意义,即教学实践的教育价值判断问题。教师在确定关注点时,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作出反思,进而指导自己进一步实践,另一方面需要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行判断,看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在上文案例中,针对儿童“关键时刻”上厕所的问题,笔者对自身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以及先前的教学和管理组织理念进行了反思,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组织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可以说,关注的最终目的是认清问题所在,并将之提升到现实和理论的层面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关注”解决儿童的问题
教师关注儿童发展不仅可以指导自己以更好的教学实践来解决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行为问题,教师的关注方式和一些外显的行为特点还常常会给儿童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期望。积极的期望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消极的期望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儿童活动时,不管儿童有没有提出要求,教师都要适时地去关注,让儿童感觉到他一直被注视和关心,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行为动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尽量为儿童创设一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情景,这有助于解决儿童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规问题。比如对待前文提及的那个离群的男孩,笔者有意给他分配一些他感兴趣的工作。如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照顾小动物等,并积极回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此外,还让他参与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做教师的小助手,激发他的集体意识和集体归属感,给他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激发其潜能,及时肯定他的进步,等等。通过运用诸如此类的多种方式,小男孩开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依赖,开始对教师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对儿童而言,教师的关注一方面使他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是受重视的,自身是被集体或成人所接纳的,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增加他对被同伴接纳和认可的需求,产生更好的群体意识和更强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儿童自控能力的形成也方便教师进行引导和管理。因此,我们强调将关注作为问题解决的方式,并非只是简单地去表现出关注的行为,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置,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和教师的关注或期望,通过让儿童萌发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来达到认识并自觉地遵守规则与纪律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关注”意识和能力
教师良好的关注意识和能力是伴随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如何有意识地强化和快速提高教师的关注意识和能力对教师常规教育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和提高教师的关注意识和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借助教师组织的力量
幼儿园教师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学习能力强以及组织结构趋向扁平。这三个方面在幼儿园教师组织中具体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作为组织成员拥有相似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信念和发展的需求,他们彼此平等,彼此互通教学经验,每位教师都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需求,并不断发生学习行为。因此,不同教师可能有相似的教学经历,曾面临相似的教学问题,对此,教师们有各自的认识,其中不乏教学智慧和理性的教学经验。对每位教师而言,组织中其他成员的经验就是自己的财富。教师组织成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便会将关注重心从问题的外部移向问题的核心,而且有利于每位教师更全面地关注问题。教师的关注能力便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2、跳出“常规”的圈子
这里的“常规”不是指教学常规,它一方面指个体的思维范式,另一方面指个体生活的固定场所和行为方式。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思维范式虽然为个体理解生活现象和做出适当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一个成熟的思维范式也有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桎梏,因为范式会让许多生活现象变得理所当然,而个体则易放弃考虑其合理性。教师的教学常规也常有此现象。教师往往会对自己错误的教学行为抱有合理的解释和看法,而忽视存在的问题。如前文谈到的教师从自身出发管理儿童,便是受“教师中心论”的教育范式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长期生活在固定的工作场所,周围的团体是由持相似教学信念和有相似专业发展需求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很容易形成具有团体偏见的模式化的专业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对团体以外的人的想法和需求知之甚少。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多对看似合理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和追问,另一方面也要多与“圈子”外的人进行交流,征求非本专业人士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看法,这有助于教师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亟需关注的教育问题上。
总之,关注儿童发展不是简单观察和注视,而是指从内心出发,用心体会儿童的发展需要,并界定儿童真正的行为问题。当然,教师的常规管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还涉及专业知识理论的提高、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等方面。“关注”只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之一,它为教师常规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是教师提高常规教育能力的重要渠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