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是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眼前的首要任务、
  一、以生为本,提倡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如数学第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题:出示条件“今年小麦每亩产量是500千克,去年每亩产量是450千克”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有各种回答:今年每亩产最是去年的百分之几?今年比去年多多少千克?今年每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儿?等等。学生的提问题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知识有目标的探索,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空间”的设置不仅能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之一。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同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氏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找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分组讨论、观察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填写表格。
  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两个面大小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动手操作,锻炼实践能力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让学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先让同学们把圆锥体装满水,然后倒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中,看倒几次能装满圆柱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发现倒三次就可以装满圆柱体了。这时,我追问:“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让着学生思考,得出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1/3sh。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巾思维,并通过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