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米新晔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或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即所谓的“精讲多练”,虽然学生的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却是旁观者,个别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课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认为,如果不对“好课”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本文拟从以下四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容易出现“一刀切”。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因此,作为一堂好课,首先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究精神出发,分层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需要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第三,注重实践体验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尊重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把两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后者要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行合一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提倡这种体验学习。一堂好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着眼持续发展
  为适应并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同样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以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老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们进行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括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
  着眼学生的持续发展,应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应充分发挥教育机制。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不可能在备课中考虑到,教学不应该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应关注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状况。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关注的应该是人――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评价不应只限在学生的知识、智能领域,还应考虑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其他方面。
  总之,新形势下的一堂好课,不应过分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体验,着眼持续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