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 军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让每一节课都充满兴趣
  
  好的导语,往往高度浓缩了一节课的主题,体现出老师在这堂课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它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较高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时,我首先诵读了这两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听了这两句诗本应保持安静,可此时同学们却不安静了,有些同学学着我的样子开始背诵起来,有些同学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些同学主动翻开他们的资料书,总之,教室里被这几句诗炸开了花。后面的情景不用说大家也能想到学生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这节课结束后,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背诵这首诗。
  在教学小说《差半年麦秸》时,我首先说了说标题的意思。同学们笑得合不拢嘴。然后我又说这个人最后成了一个勇敢的人。同学此时目瞪口呆。同学们的表情让我明白他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马上让他们浏览课文。巧妙的导人,老师精当、简洁的语言表达,能使每节课都是新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初中阶段学生已能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在学习时,可以适当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利用录音机放出范读磁带。当录音机里传出深沉的声音时,同学们完全被这诗歌吸引了,有些同学热泪盈眶,为大堰河的悲惨遭遇伤心,诗歌读完了。同学还沉浸于其中。于是我问同学们愿意不愿意亲自去了解一个大堰河。于是我放出轻缓的音乐,同学们便高声朗读起来,这节课我一直没找到机会给同学上课,不忍心打扰同学们,课后询问同学们,他们对于本课的主题、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都基本找出来了。
  
  三、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初中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新事物特别感兴趣,一提到小说、电影、网络特别有精神,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很好的将课外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同课本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会有更高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生命之舟》时,我从网上下载了1998年抗洪的信息,给大家播放,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当看到那些灾区人们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在外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谁?大家看看这一幅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双手紧紧抱着一棵树,而洪水不断地涌向她,她会怎么样……还有许多感人的画面,这些看完后,我问同学们,本课就是报道的这件事。为什么作者命名为“生命之舟”,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学习。
  兴趣具有使人愉快,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征,兴趣能打开学生的视野,能给他们新的营养,所以,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四、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诚、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学会搜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敢想敢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交流,学习语文也是如此。让学生学会交际、运用、积累,这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外结合,有机整合,使语文教学充斥在学生生活四周,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