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帮胜
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来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等直接影响到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惠民政策逐步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大大改善。相应广大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亦愈加突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家庭访问调查中深深感受到,农村的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浮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农村大部分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不懂教育规律,缺乏教育艺术,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方式:一部分人是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他们认为以前农村生活困难、经济紧张、自己从小吃过许多苦,受过许多罪,现在生活好转,孩子又少,不能苦了他们;另一部分则认为自己一生当农民,吃苦受累没出息,将来要让孩子出人头地,荣宗耀祖,现在必须从小抓起,因此,拔苗助长,打骂体罚,甚至酿成很多悲剧。
2、重分数轻能力,方法失衡。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教育中分数代表着一切。在他们眼中,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起着决定命运的作用,调查显示,9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考得好,其它什么东西都次要”持赞同态度。许多孩子虽然生于农村却不懂农活,甚至不愿干一些家务活。在与众多的家长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我们什么活也少让他干。”
3、“留守生”的教育关爱被忽视。留守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生活,他们对学习不求上进,对同学不坦诚宽容,不能正确地把自己融入到同学、朋友和老师之中。一些爷爷奶奶由于年岁较大、观念陈旧,无力监管,结果很多孩子打架赌博、逃学、上网、不做家庭作业,令老师深感头疼。
4、语言失范,行为失度。农村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行为习惯差,劳作之余,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家庭缺乏积极向上、民主平等、文明好学的氛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举止言谈不知不觉被孩子仿效。
二、对策与防范
1、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家长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今天,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给家庭教育从内容到方式上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很多家长在实施教育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尤其在农村,广大家长更是忧心忡忡,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建立家长培训的有效机制,因地制宜地和用农闲和节假日举办“家长培训班”、“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优秀家庭评选”;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家庭教育互访等活动,帮助家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把他们“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引导到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
2、建立亲子感情网。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平日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出门在外可利用电话、手机、电脑、书信询问老师,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引导而不能放任自流或横加斥责,对其成绩要及时表扬和给以肯定。
3、加强“爱农”思想引导。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农民企业家、发明家、养殖专家……作为家长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热爱农村,了解生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既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又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进一步强化学校的教育职能和教师的引导功能。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强,这就需要学校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经常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教师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用疏导的方法,去陶冶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爱心的温暖,生活的美妙,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孕育犯罪的温床。社会的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长一定要与时俱进,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一个有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