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教法 激发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来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教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我试用了以下八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数一数。层次就清楚。有些课文,自己亲自动口数一数,动脑想一想,这对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层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难忘的一课》时,让学生数一数作者在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每一次作者有怎样的感受?这样一数,抓住了文章的这条主线,把文章的层次分得清楚醒目,分析课文时既省力又省时。教《灯光》时,让学生数一数课文中几次写到“多好啊!”,每次在什么时候说的?谁说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学习这篇课文就很轻松了。
  2、做一做。心中就有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可以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双手去做一做,做的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请教老师、家长等。如教《长城》时,让学生通过读文看图动手用积木做“长城”,对照“长城”学课文,了解长城的形状、特点、作用,进而让学生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3、画一画,疑团自然化解。语言是一种传递思想感情的符号,不能直接构成作用于读者感官的形象,所以必须借助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唤起具体图景,这样才能深入文章的内核。如教《林海》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绘了两幅图,一幅画是“云横秦岭”,着重突出它的“险”;一幅画的是线条柔美的兴安岭,着重突出了它的温柔。两幅画一对比,学生马上眼前一亮,帮助学生正确、透彻地理解了课文。
  4、比一比,加深印象解问题。比较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课文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同一课文前后比较,可比较内容、写法、感情等。如教《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后,让学生进行比较,理解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学生会很快明白,同是送别诗,前一首在描绘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后,笔锋一转,表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后一首描述了依依惜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5、加一加,丰富你我他。教学时,如果仅限于课本中的内容,会单调无味,学生没有兴趣。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在语文课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如教《孟子语录》后,我给学生补充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诗句,让学生对“舍生取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6、勾一勾,概念心中留。正确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来学习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勾出课文的中心句、过渡句等,勾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让学生勾出描写董存瑞动作、神态的词,来体会他的英勇无畏精神。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也可勾出重点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前后衔接来背诵,效果非常好。
  7、演一演。文章意境现。演课本剧,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发展。学完一些富有戏剧性的课文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组合,自编自演,并评选出优秀演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又促进了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小英雄雨来》后,我让学生自己组合排练、表演、评比,学生兴趣很浓,都能积极参与,并对雨来的机智勇敢和日本人的丑态表演得生动形象,将课文的意境表现得很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挖一挖,知识更丰富。就是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巧取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如《将相和》一课的第一个小故事“完譬归赵”写道:蔺相如到了秦国,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璧,交口称赞,却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我让学生想象秦王当时看到壁时惊喜的表情,贪婪的目光,并想象秦王当时会做些什么动作,怎样赞美和氏璧,并让学生表演。这样一来,画活了秦王贪宝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明白,蔺相如正是抓住了秦王“贪宝”这一弱点,才以智取胜,从秦王手中骗回了宝玉,并以死相拼,将宝玉送回了赵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优化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和鼓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