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建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我们务必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自主学习欲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全面启动,兴趣激发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对课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应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与着眼点。下面仅语文必修课本为例来作以说明:
1、揭示课题激趣。《滕王阁序》一课,可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的四大名楼吗?而其中的“滕王阁”就因天才少年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出名。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领略一番“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呢?
2、背景切入激趣。《陈情表》一课,可让学生课前查阅李密的有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由学生交流看过、听过的有关资料、文章、故事,来加深对李密及当时社会的认识。从而了解李密陈述的“孝”在当时及现在的意义。这样,兴趣就会在这种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共同交流中渐渐产生,并延伸至对课文的学习中。
3、设置悬念激趣。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设置悬念来吸引学生:大家听说过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吗?这个人穿着黑色的大衣戴着黑帽墨镜,甚至在晴天也拿着雨伞穿着雨衣,并且出门坐车无论多热的天也是支着车蓬,睡觉时把屋子关的严严实实生怕有一丝的缝隙等等。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呢?于学生而言,这些悬念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以读为主,重视自我感悟
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弊端,首先应树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1、自由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由于兴趣激发,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此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自在地读,粗略地知道文章的大意。
2、默读――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默读是发展学生心理语言的极好方式。此环节的读可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然后自己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于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独立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交流时可以讨论合作解决。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继而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扫读――理清思路。写作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思想所“走”的路线,让学生快速扫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这条线,对学习课文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4、细读――深入理解文意,体会情感,领悟写法。经过以上诸环节,学生对课文全貌基本有了一个较深的印象,这就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细读课文,指的是让学生逐句逐段读懂,深钻细研,揣摩体会。想象意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表达的情感和用词造句的妙处所在。
5、品读――欣赏品味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相互交流。由于整体把握及深入阅读,学生已读懂、读透了文章。此时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品味欣赏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主动积累下来,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读此段落的感受及喜欢的理由。
三、合作讨论,做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体现学生自主精神的另一种极好方式。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实现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一堂课教师完全不用多讲,作一个引导,主要靠学生们讨论。学生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在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共同探索中,在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学习成了一次谈心、一个话题、一场辩论,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四、注重激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育人观念做支撑,为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喝彩,为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鼓掌,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下肯定的点头,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它可能会重新点燃一个孩子学习的信念,可能会唤醒一个孩子沉睡的心灵,甚至可能成为照亮一个孩子人生的火把……在教师的赏识之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的智力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表达、去表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在语文课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将不再流于空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有准确的选择力,有勤奋的自学力,有丰富的想像力,有不竭的创造力,有独特的组织力和实践中的决策力,而不再仅仅拥有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