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流行音乐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小利

  当今社会正进入音乐多元化时代,音乐文化表现形式繁杂多样,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新课程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对于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怎么都“抵挡不住的”流行音乐,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引导学生“扬弃”式接受,让学生自主地感受、体验和思考,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
  在一次观摩课上,课前学生唱的是一首流行歌曲。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引用流行音乐,以时代气息浓重的比如黑鸭子演唱组合、花儿乐队等演唱形式来让学生分辨重唱与合唱的区别。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趣为导使得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使我感触颇深。
  其实,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回答大家说喜欢,但谈不出具体的原因。流行音乐明快的节奏感确实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但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音乐欣赏的层次,说明音乐教育仍缺乏正确引导。尝试流行音乐进课堂是一个突破。其实,流行音乐也是种音乐形式,让学生通过接触了解,才能判断分析,不必拒之门外。
  笔者曾设计了这样一节音乐课:“可以听两首歌,但条件是每人参与谈谈听后感”。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个个都像着了魔似的,先是安静地听,过了一会儿就不自觉地随着旋律小声跟唱起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惊喜地发现,有部分乐感好些的学生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对优美旋律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陶醉于优美的乐声中。另有一节课,编排了以下器乐精彩片断和歌曲片段:《苏珊娜》、《半个月亮爬上来》、《多瑙河之波》、《茉莉花》、《孤独的牧羊人》等,所有均为精彩片段。听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两组音乐(流行与古典)情绪风格的差别学生说不具体,但有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都认为好听。这“好听”当然是从旋律上而言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欣赏层次并不低。在谈到《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有学生说道:“美不胜收。”由此我想到,要解决学生欣赏习惯并弥补当代与传统的落差,就应该从旋律着手,让学生先欣赏些未必是最经典但却好听的音乐作品。因为习惯的养成,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此这般之后,自然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与严肃音乐的距离。
  “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抵挡不住。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的重要艺术教育园地,它不可能与社会脱节。音乐教育也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等所呈现出的“多元并存,多极发震”的格局,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丰富的音乐种类、多变的音乐风格,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只是沿用陈旧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顺应形势,更不能做个合格的师长为学生答疑解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学生本身的需要。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先要熟悉流行音乐,从中提取积极的音乐元素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适时点拨,利用他们的兴趣点作为我们的切入点,关键处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流行音乐”之所以会冲击校园,确实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那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然不能阻止这种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变“堵”为“疏”,看看“流行音乐”具体能为音乐教学做点儿什么,这也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而单纯地迁就学生,把音乐课简单地变成流行音乐的教唱和欣赏课,而是对选入教材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挑选的标准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在整个教材中只占适当的比例。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精英教育”中的教育体系,有选择地纳入流行音乐的教学,让传统教育精华和时代精神得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要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流行音乐真正地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