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语言艺术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爱岐

  一、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从语言的物理性质上来谈,声音的高低强弱,取决于音波的频率、声带的松紧和发音时用力大小程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真正准确地按照语言的物理性质,围绕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声音的高低,取舍音速的快慢,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本身的音乐美有所感受,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在范读朱自清先生的《绿》“梅雨潭闪闪的绿正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它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这段时,我从“招引”、“追捉”等词体会到,作者在此表现出的是惊异、乐观、急切追捉“绿”的神韵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宜朗读得欢快、急促些,于是,我有意绷紧声带,加大音波频率,加快音速进行节奏鲜明、急促欢快的朗读。力求朗读的音色、音量、音速与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使自己忘我地进入追捉“美”的欢快境地。当读到“……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段时,我感到此时作者在体味、抚摸、观赏“绿”的美,朗读时,声音宜温润、轻缓、自如。我就有意无意放慢音速,放松声带进行范读,顿觉又进入一个欣赏、玩味、抚摸“绿”的境界中。然后,按这种节奏,领学生范读,师生共同感受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表现出的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语言要生动逼真,富有形象感
  
  有了形象,才能感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应有师者的风度气质,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为此,我在教学中也注重形象生动语言的合理运用。
  按照现代信息观点而论,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纯属一种信息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除了规范得体、形象、风趣的有声语言表达之外,有时无声的语言(指借助教师的举止、动态,起有声语言所起的作用)取代有声语言,同样收效良好。在这种不言而喻的情况下,无声语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间信息、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三、语言要诙谐风趣,富有幽默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成功的奥妙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幽默语言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必须用语得体,恰到好处,绝不能把讲台当成戏台,把自己当成马季,动辄不加思索把连珠排炮式的幽默语言泉涌于课堂,这样非但收效不良,且有失教师身份,有损教师尊严。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能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艺术性的语言的合理运用,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事实上,把艺术语言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再现作品的典型环境和人物的典型形象,充分表现典范作品的生气,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能自然地把文中的语言、情感、文气有机地统一于形象化之中、节奏感之内,收到水到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艺术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应注意四点:
  
  (一)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把形象塑造与主题思想的表达紧密结合
  如:摹仿人物的语言、行动,应以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为目的。要统揽全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人物的典型形象。不要为塑造形象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西瓜、芝麻一起抓,而要使再现的人物形象真正成为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对课堂气氛的活跃起积极作用,防止形象再现与主题思想的脱节。
  
  (二)要做到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中学语文课中的基础篇目,体裁各异,特点鲜明。对一些文学作品来说,如:小说、戏剧、散文等,有时也的确需要用必要的艺术语言表达,并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有些作品,如新闻(消息)、说明文、政论文等就不需要、也不适宜用艺术语言表达。所以,切忌千篇一律,防止牵强附会、标新立异。
  
  (三)遵循教学规律,防止节外生枝
  艺术语言的运用,要按教学规律,不能不顾作品中本身人物的形象所表现的典型意义,而只为活跃课堂气氛,逗笑全班学生,随心所欲,捕风捉影,夸大或缩小人物形象,节外生枝,这样会适得其反。
  
  (四)顺应学生心理,防止事与愿违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艺术语言的运用确实要与学生的兴趣相吻合。语言要纯正,防止怪音:动作要得体,不要出格,切忌使用学生有逆反心理的课堂语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