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新教学方式的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明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章写道:“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确立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观念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仰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讲解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老师“一言堂”做法,完全不考虑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分享学习乐趣的机会,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结果出现的情况往往是教师豪情万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两眼茫然。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众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被广泛提倡。为了在教学工作中更好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我查阅了相关的《走进新课程丛书》,观看了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录像,也仔细阅读了许多论述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论文,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激发性。新课程教学方式改变旧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简单说就是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过渡性。初中生处于小学时学习生活相对依赖老师到高中时相对独立的过渡阶段,所以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树立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转变。
  第三,民主性。教师必须放下自己“老夫子”的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方式;尊重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一锅煮”,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情境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过程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实现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体验取得与理智平等的地位。在课程要求上,新课标不仅仅结合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每个学科都结合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新课程必然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把平时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学习到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亲身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一生做好准备。就是无法亲历的活动,也尽量运用形象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并形成体验。
  第五,诱导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形成解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的原动力和种子。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不断用问题诱导学生,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成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问题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再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分析、判断、比较、选择、综合、概括,造成学生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各种思维方式和观点的碰撞、斗争、交融、集中在所难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容易被激发出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