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宗虎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尽善尽美,坚持不懈,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一、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内涵丰富。凡是新奇的、变化的、对比强烈的刺激物、刺激手段和方法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有效地唤起维持并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欲望。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可采用启发导入,悬念设置,猜谜语,板画,实物演示,角色表演,游戏练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质疑探究
  
  疑问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思考是探究的动力。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多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激励他们进行大胆的自主探究学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阅读后提出“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她为什么没有注意这些呢?大年夜,小女孩怎么不回家呢?作者为什么要让小女孩在微笑中死去?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归纳、点拨、解答,让学生先思考,再分组互相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解决,教师相机点拨指导,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提供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首先学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产生的疑问,激发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新的疑问,使创新能力培养引向深入;其次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达到提高其创新能力之目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自己设计、组织、主持活动的机会,经常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拓宽学生的创造天地,这对积淀学生创造才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拓展延伸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质疑、解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上进行归纳、整合,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要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诱发创新的火花,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素质。如:学习了《未来的房子》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房子?你想有个什么样的房子?以后,你想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房子呢?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从生活中的房子,联想到生活中的多种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说、写出众多的不同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并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勇于自主探究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