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院校科技水平提升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进华 汤静

  摘要: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科研水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管理是基础;做好科研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是重要支撑;合理引导,发挥科研工作者的自创性,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是关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66-02
  一、加强科技管理是提升科技水平的基础
  1.制定科学、公正的科研政策,健全和完善科研制度体系,真正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高职院校有些科研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有些早已过时,缺乏实用性,很多科研制度形同虚设,不但不能真正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利益,相反,却阻碍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步伐,影响了科研事业的发展。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加强各种制度、规范和考核指标的建设,但却忽视了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具体的科研环境的现状,缺乏人文关怀,违背了科研发展的规律。不少高职院校对科研没有应有的重视,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缺乏继承性、延续性,搞得科研人员无法适从。由于不少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制定政策的都是管理者,讨论决策的也是管理者,而真正的研究人员却成为配角,只能接受,因此这些政策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实用。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使科研工作开展异常艰难。
  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视科研,关键是真正落实到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实践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健全科研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理念的科学性、公正性、民主性、延续性和透明度,让受管理者真正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策一旦颁布之后,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应一视同仁,违章必究,这样才能体现公平。科研制度要体现学术自由、学者治学的理念。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让科研人员参与监督、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强化对科研的监督作用,使科研真正独立、健康地发展。现在学术不端行为和管理滥用职权等极其猖狂,学术造假、抄袭、篡改数据以及占用别人劳动成果、论资排辈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功利主义思潮严重,层层的干预谋利,即使有监督,也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这些现象助长了不公平的恶性竞争,做实事的人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必然挫伤工作热情,使得真正的创造性成果被埋没或产生不出来,形成恶性循环。
  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专人负责科研制度的监督执行。对影响、阻碍科研的不良行为,应毫不留情地指出,采取措施及时制止、纠正和处理,让监督真正成为纠偏的武器。科研监督政策的公开透明、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应成为改革的方向。监督制度应杜绝教育和学术的行政化,采取利益回避制度,由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不仅要求体制内监督,也要实行体制外监督,给予监督者一定的权限,让他们足以制衡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学会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
  二、做好科研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撑
  1.做好科研的配套保障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不少高职院校的科研处于弱势地位,科研人员缺乏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学校仪器设备采购的多头领导,导致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科研人员之间缺少协调管理,设备之间缺少共享。高职院校的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也没有优势。高职院校在配置仪器时,不仅要重视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科研的需要。学校应该加强在科研设备资源配置上的科学合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学校应专门制定完善的科研仪器使用制度,确保科研人员正常研究工作的需要,确保科研资源跨系部、跨学科共享。
  2.高职院校应爱惜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结构比例失调,断层严重,青黄不接。学校的人才引进没有考虑科研实际需要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导致人才结构设置不合理。人才引进之后,对其培养和激励很少关注,甚至出现排挤科技人才的现象,导致人才资源浪费。高职院校应避免出现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却因为重视不到位而造成人才流失的结局。
  一流大学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流大学之所以名师荟萃、群星璀璨,是因为重才、爱才、惜才。我们应根据科研实际需要打造人才的能力优势,并充分运用人才,发挥其价值。高职院校应勇于采用有才学的年轻人,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挖掘这些人的潜能,充分运用这些人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作出贡献。对科技人才,不仅要在工作环境上做好保障工作,还要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给予一定的肯定和保障。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对科技人才进行培养与培训,以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做到真正关爱人才。
  三、合理引导,发挥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性,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是提升科技水平的关键
  1.尊重科研工作,提倡学术民主,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由于研究的失败,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后果或短期内达到不到预期目标,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付出才会有结果。用一些硬性指标(如SCI、EI、核心期刊论文数,申报高级别项目数,获奖数量)进行短期、定量的衡量,没有达到指标,就是没有做工作,没有努力,如此管理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据以往数据统计,科学研究的成功率平均不到10%,而失败率却在90%以上。失败是创新结果的常态,成功则是非常态。我们应该学会宽容科研工作中的常规失败,以及科研工作中默默无闻的没有成果的研究期,理解科研的艰辛和不易。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对科学研究应该宽容,应该允许最初雏形的不完善,只要是真诚的研究,都应该鼓励。我们对待科研人员,应该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责难。只有包容差异,才能使每个个体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进发,科研群体才会有创新。对科研人员,不要干扰其追寻科研学术的自由,要为其独立思考营造宽松的环境。
  科研人员应多一些钻研精神,少一些功利追逐。如果想改变当前科研道德出现危机和缺少科研创造性的现象,就必须对现实中不完善的部分进行改革才行。如果想使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允许质疑和挑战传统权威的自由探索精神的存在,营造敢于怀疑、批判的学术环境。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破除陈规陋习,按照科研发展规律做事,倡导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独立的人格,讲究学术民主,让学术规律决定学术事务。重塑严谨治学的科研风气,仅仅依靠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力量或者科研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科研工作者、管理者、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对外开放学习。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普遍缺少创新性,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中国当代教育培育出的学生墨守成规,缺少创造的胆量和创新精神,产生不了求新求异的思维。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长期倡导中庸之道,缺少冒险精神。科学需要突破传统,敢于冒

险创新。要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必须开放教育竞争,让高校有生存的压力和质量意识。让大学时刻处于竞争的压力之中,有助于大学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教育公正,鼓励人人自我提高,提供同等的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走出去,对外开放,向外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唯有不断地学习交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坚守科学道德,塑造健康向上的科研文化。现在不少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风大不如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浮躁的心态影响着科研环境,让一些意志薄弱者难以抵制诱惑,无法安心做科研;二是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三是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关心太少。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的投人只注重外在的物的投人,对于隐性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的投入却关心甚少,尤其是缺乏对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层次的关怀。人文关怀缺失,导致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不相符。如今社会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但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现在,我们的科研口号叫得越来越响亮,但我们的学术道德却在降低。科研道德建设对于科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应付出全部的诚心,无论环境如何复杂,都要将自己的精力付诸科研。要引导和保护好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努力唤起科研人员的科研兴趣,因为好奇心会驱使其自发地研究。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科研人员都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高尚的学术操守。
  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设施齐全、学科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大学,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所大学所应具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军仪,王晓辉.促进科研诚信: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0,(5):35―40
  [2]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37―141
  [3]吴东莞.营造适合科研人员成长的文化环境[J].中国人才,2008,(1):64―65
  [4]丁红玲.关于大学科研文化力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4―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