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嫚 何华刚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文科教学范式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与方法策略。论文以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为例,分别从情境构建、学习社区交流以及教学与学习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验教学;网络新闻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16―04
  
  我国高校文科既存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原样化地撑握已有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是与农业化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而在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获取手段与来源极其丰富,知识的更新换代也相当频繁,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仓储者,而是懂得如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创造新的知识的人[1]。这种时代的变革带来我们教育观念与文科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同时,新理论、新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填补了文科教学手段的空白,而且扩大了文科的研究范围,更使文科的教学手法和研究手法大为改观。
  
  一 文科实验教学与建构主义
  
  实验教学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技术手段,探索未知或验证假说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2]。它是以实验内容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包括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包括了实践的理论提高,其教学模式较之理论课又具有可变的灵活性。实验教学法一直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只有理工科的学生才可以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并认为这是理工科教学不可缺少的[3]。其实从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对文科学生的教学也应该运用实验教学法[4]。文科与自然学科学生对知识与原理的认识规律在本质上并无二致,文科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去验证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从而加深印象,逐渐建构学生自己对所学专业理论的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采用实验教学法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具体应用上又存在很大不同。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实验对象都为自然世界客观存在之物,因为它们相对稳定,便于在一定的条件的控制下重复进行,不断得到验证。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不同,其对象处在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社会的内容、历史的内容、环境的内容、人的内容无法重复实验,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教学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验也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实验教学条件而具体制定,并没有可套用的方案。
  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形成了有关认识和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能仅仅简单地从教师那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5]。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来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并鼓励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建构主义理想中的合理要素为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受到形而上学哲学方法的影响,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猛烈批判传统知识观,过于强调对知识的建构,而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实际上,建构主义为实现个人认识的自我建构而简单地采取弱化间接知识的方法并不足取。国外的相关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探究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得到积极倡导,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立场的错误,即认为学生无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已有文化的认真继承就可相对独立地做出各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并建立起相应的系统理论[6]。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接受已有知识地对立起来,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两翼,缺一不可。
  作为一种庞杂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各流派之间分歧明显,矛盾冲突也很严重,处处透露着“本身异质的、部分是兼容并存的、部分是自相矛盾的”特点[7]。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审慎地认识建构主义,同时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绝非万能,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进行课程设计也必须在适合的条件下进行,并且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二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
  
  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教师以计算机、互联网及软件为辅助,把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发展为课堂讲授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我们试图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创互动合作学习文化。
  1 情境:网络模拟平台构建与任务设计
  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平台。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产生真实的问题,具体来讲,学习情境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网络模拟平台构建与任务设计。
  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有其天然的优势。美国建构主义学者、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认为技术能够促进思维和知识的建构[8]。而且一般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的。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9]。可以说,建构主义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在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实验课中,教师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网络模拟平台,让学习者在实验室进行网络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操作并掌握基本技巧与方法。模拟平台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站内容管理发布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构成。CMS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功能:内容采编管理、内容发布管理、网站结构管理、网页模板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模拟平台具有仿真性特点,真实再现新闻网站的具体业务运作情境。
  实验教学需要成熟的产品级解决方案,并且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无需进行第二次开发和烦琐的后期技术支持。如果自行开发实验系统,可能会存在开发周期长,花费人力物力较高等问题,因此,我们转向商业软件公司寻找解决方案。事实上,国内有不少商业软件公司能提供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可根据实验室网络及硬件条件选择适合的CMS系统。
  在实验任务设计中,教师采取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至上而下的设计方式。传统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较高的知识技能。而遵循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的教学设计则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逐步完成整个任务所需要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需要的各级知识技能。

  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将任务――新闻网站制作呈现给学习者,让学者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者将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共同完成任务。总体任务被分解为新闻网站内容的确定、定位受众、栏目设计、新闻的采写与编辑、专题策划、论坛管理等等。学习者在小组内部可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也可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这使得学习者的实践得以在系统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毫无基础的“建构知识”。
  要明确的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新闻网站的制作完成,而是让学习者在新闻网站的制作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创设这一学习情境在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
  首先,这一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学习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模拟网站这一情境能够使学习者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这一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网络新闻实务是一门实务课,要求学习者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的讲授,学习者可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原理或规律,但却对其体会不深,并且缺少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习者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这一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知识如果仅仅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引起学习者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网络新闻实务的实验教学中,设制了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情境,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 促进学习社区内的交流
  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社会区内各主体间的交流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凯斯利(Kearsley)的交互理论则认为,社会性交互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它提供来自不同个体的反馈,使学习者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多层次地建构知识[10]。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这样的流程: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就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之后学习者分组进行讨论,做好准备工作,正式实验时,小组成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实验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及时聚在一起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交流,小组内部交流过后,小组之间再就实验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正式的交流。实际上,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社区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始终在进行着。在学习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等。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
  在学习社区中,教师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扮演着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达成。对于学习者的实验过程,教师则需要提供及时反馈,因为每一步学习都是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的,持续的和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丰富他们的使用经验。
  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除了在课上,更多时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交流工具进行的,这对于实验课上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必要的补充。
  3 教学与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对课程的评价渗透于整个课程实施的步骤之中,强调以情境驱动的问题解决、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为标准,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尤其关注和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首先,在网络新闻实务实验课的评价中,评价并不只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的活动,而且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之中。在实验过程中,评价也在不断的跟进,这种被整合到教学中的评价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及时反馈,甚至可能为学习者指引下一个目标方向。教师可以评价学习者正在学习什么,而且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关注学习者建立新闻网站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最终新闻网站的品质。
  此外,由于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教师应该促进学习者自己反思和评价其学习过程和结果。事实上,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了解受众反应的工具,比如,CMS系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网站以及某一网页的点击率,并以此作为网站或网页受欢迎程度的参考。除此之外,从网络留言中也可以获得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反映,这也是受众对网站的一种评价。当然,学习者如果想更系统地了解受众的想法,网上的问卷调查将会是另一直接而有效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将是影响其结果科学性的首要因素。通过这些多元的外部评价,也促使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结与控制,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改进传播技巧,并了解整前前后的变化。由于CMS软件的可扩展性,教师还可以不断将新开发出的相关工具软件集成于其中。
  再则,建构主义对学习评价的另一个显著影响是评价的目标比较灵活。由于实验任务的开放性以及实验目标的灵活性,因此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目标灵活的评价知识建构的目的在于克服根据特殊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偏差。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学习,因此,评价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方式也是重要的。新闻网站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评价他们如何收集信息、策划选题、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等。
  
  结语
  
  建构主义如同历史上其他形形色色的理论一样,也有着自身的限制。总体而言,这种理论目前仍处于形成衍化中,还远未形成稳定清晰的体系,需要补充、发展、完善的地方很多,其分类观点也各不相同,它还远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11]。不过,正如不能对建构主义完全接受一样,对其也不能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建构主义的确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也给人们探讨教学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论思路和研究范式。学习现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理论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实践中不存在所谓“最好的”教学理论,它们只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学习,因而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教学实践的丰富性,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普适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本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实验教学的方法还在尝试与拓展之中,其不足之处在于,还缺乏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其难点在于:第一,网络新闻实务课作为一门课开设的专业课,难以收据到纵向数据;其次是学生人数的限制,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量。随着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定量分析将是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钦林.关于高校文科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22(3):82-85.
  [2] 安翔. 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思考――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29-31.
  [3] 郝春艳.对文科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J].实验室科 学, 2006 ,(5):9-10.
  [4] 徐杰舜.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7):331-333.
  [5]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6] 郑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1):4-8.
  [7] 埃瓦尔德•特尔哈特著,张桂春译.建构主义与教学――在普通教学论中会出现一种新思想吗[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29(5):65-70.
  [8] 黄蕊.基于建构主义视阈下的金融教学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75-176.
  [9]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7):15-18.
  [10] 孟庆军.国外基于网络学习的社会交互研究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10):76-80.
  [11] 戴双翔.构主义及其教学改革质疑[J].教育科学研究,2007(5):13-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