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化学课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秀娥
摘 要:中学化学属于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启蒙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化学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使课堂内外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社会性,通过增多化学实验,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探究;趣味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29-01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如讲盐类水解时,在用试纸测完CH3COONa溶液的PH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一)CH3COONa溶液呈碱性,说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有什么关系?(二)水电离出的H+和OH-的浓度相等,为什么CH3COONa溶液中OH-的浓度大于H+的浓度?(三)CH3COONa电离出的哪一种离子能使水所电离出的H+或OH-的浓度发生变化?(四)CH3COO-怎样引起溶液呈碱性?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就能从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去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进而掌握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宽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而去积极探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在分析氨气形成“喷泉”现象的原因而得出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后,可将此研究氨气性质的实验进一步变式为研究“喷泉”成因的析因性实验。教师可增加变式实验,进一步分析本质性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瓶内压强减小形成负压所致。再提出问题:(一)哪些情况会引起烧瓶内压强减小,产生“喷泉”?进而得出:凡使烧瓶内压强减小的操作或化学反应,均可在此装置的基础上形成“喷泉”。然后提出问题:(二)哪些化学反应或操作会引起烧瓶内压强减小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凡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Cl)可形成“喷泉”;易与一些溶液反应的气体(如CO2和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两种气体能相互反应减少瓶内气压(如在装有H2S的烧瓶中通入SO2气体)也可形成“喷泉”等。最后提出问题:(三)还可根据哪些试剂和仪器设计出其它的“喷泉”装置?并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相应的不同试剂和仪器的“喷泉”装置。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启发学生巧思多思。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正确见解,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为学生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化学实验的教法增加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归纳总结知识点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制法,大多化学规律的形成,一些化学理论的建立,做不做实验,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传授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在课堂或者课余选做的趣味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验能力。
开设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火花、滴水生烟等趣味性较强的实验。让学生对无中生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产生疑问,从感性认识调动其理性思维的积极性,再用化学知识作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果说想了解化学更多的奥秘,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现实”的理解,这些知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就要求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如讲到乙醇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关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何会醉酒;酒精对人体的刺激作用;饮酒过量有那些坏处;为何混有工业酒精的假酒会造成死人”等等知识。在讲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生产生活事例,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的生动,更加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化学家给工农业生产做出的贡献。让学生给家长讲述“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养量”,“用石灰涂墙的学问”,“水垢的来源和除法”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应从学生己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产方面的有关问题,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金海燕.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2005(2)
[2]新课标理念下化学课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8)
[3]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