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裴红波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准的点拨和讲解,生成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会使课堂闪光,会让学生顿悟;更会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下面我结合《认识线段》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
【片断一】
(试教)师: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对折,再打开,我们发现里面有……
(话未说完,一学生抢答。)
生:里面是一条线段。
(正中下怀,那就请他指指两个端点吧。没想到他又改了主意。)
生:不对,不是线段。
师: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为什么?
生:如果是线段,那么它的端点在那儿呢?总不会上面的边都是它的端点吧?
师:它是线段,这两头是他的端点。(我用手指出)
生:哦。
(公开课)师: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下,再打开,我们发现纸上有一条折痕,它是线段吗?
(大部分学生说“是”,有个别说“不是”,于是请了一位大声说“不是”的学生站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不是线段?
生:因为它没有两个端点。
师:现在觉得它还是线段的小朋友请举手。(无一人举手)
师:都是小坏蛋。老师明确告诉你,它是线段,谁来指指它的两个端点。
(很多学生抢着上来指端点,并且都指对了。)
师:这折痕跟数学书的边一样,也是线段,只是它的端点不能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总是存在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反思】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进行判断,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要适时进行价值引导,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试教时,教师未能抓住学生的问题适时进行引领,错失学习的契机。但在公开课时,教师能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初学者上当受骗的陷阱,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意识,并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尴尬的局面,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答题的热情,使其精力更加集中,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片断二】
(试教)媒体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数线段。
师:这些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你能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学生数,教师出示答案。)
师:通过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想引导学生说出:“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生1:我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你真聪明。
生2:我发现,填的数字正好是3、4、5、6。
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通过数一数,我们发现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公开课)媒体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数线段。
师:这些图形你认识吗?说说它们的名称。(生说名称)
师:这些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数一数,长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生:长方形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生:五边形是由5条线段围成的。(指名多个学生说一说。)
师:八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多媒体未出示,随口说出。)
生:八边形是由8条线段围成的。(异口同声)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反思】
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灵动的。课堂上若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就可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合理利用,巧妙转化,因势利导,从而将“山穷水尽”的尴尬转变为“柳暗花明”的惊喜。试教中,教师的提问“通过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比较笼统,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回答时漫无目的,不着边际。最后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公开课上,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从而让“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这一规律的揭示水到渠成,课堂大放异彩。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好好对待。这样才能让教学堂堂精彩,才不至于愧对“老师,您好”这一声稚嫩、清脆而又充满崇敬的童声问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