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盈盈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原来宁静的高校不再安静,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学校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高校管理部门影响应对“突发事件”不够及时灵活,不能及时处理原因日趋复杂的突发事件,也不能满足公众和师生对管理部门高效处理突发事件的期望。如果有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那么突发事件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管理部门就能沉着应对,其后果也就不会严重。因此,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成因分析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1.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高校突发是由事件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自然的、人为的、社会的引发的,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迅速扩大规模、造成甚至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2.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1)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和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2)按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划分为传染性疾病因素类、重大事件因素类、管理因素类、意外事件因素类、人际关系因素类、人为因素类和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3)按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为情绪宣泄型、违反校规型和违法犯罪型突发事件。
3.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量的积累和叠加,最终演变为质的变化。
(2)公共性。学校突发事件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对外拓展及与外部公众的沟通等领域。
(3)敏感性。高校集中了大批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
(4)潜在性。高校的人群密度较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5)紧迫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于其影响大,破坏性大,扩散性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力求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1.高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领域广;高校内外部公众人数层次多、工作头绪杂、人财物管理混合;高校改革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逐步深入,扩招广泛进行,等等,诸多因素使高校脆弱的基础管理体系捉襟见肘,造成管理工作薄弱,部分师生利益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治安管理的滞后和民主渠道的不畅通,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有些学生就错误地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形成了遇事便闹的反常心态,导致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2.学生个人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日俱增。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降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人宠爱有加,很少经历挫折和打击。但来到大学校园之后,没有了长辈的庇护,不得不学会自己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
(2)贫困家庭学生问题。由于经济困难,贫困学生普遍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
(3)网络的不良影响。极易受各种新鲜事物影响的特征,使得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更有甚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暴力游戏和反动宣传的毒害,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4)意外原因。高校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学生聚集的场所,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场所,意外事故不可避免,比如疾病、受伤、交通意外等情况。
3.学校外部环境的原因
(1)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都可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类突发事件很难预测。
(2)犯罪分子目标开始转移到大学生身上。虽然学生财产不多,但普遍缺乏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上我国对犯罪分子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的外部环境影响下,犯罪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学校,偷窃或骗取学生财物、诱骗学生参加非法组织等情况经常发生。
(3)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被少数犯罪分子当做报复社会的替罪羊。少数犯罪分子为了报复社会,为了刻意引起社会与公众关注,竟然把大学生作为其报复社会的替罪羊,在校园内制造爆炸、投毒等恐怖案件,造成社会的恐慌。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1.制订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预案制订。预案显然是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本”、“备”。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完善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是当务之急。将相关的紧急和非紧急事件进行定义或者固定,然后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和解决办法。
(2)加强演练。预案制订后需要进行检验,从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正,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有效。只有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对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训练,他们才能在突发事件真正爆发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
2.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设立突发事件应对机构。突发事件的预防、化解和处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同时又肩负着比较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集中精力研究和有效预防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当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更是仓促应对。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配套专门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进行管理和运作。从组织角度入手,优化高校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制度,尽量避免因责权不明、奖惩不公、互相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突发公共事件。
(2)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信息的识别和预警。由于在高校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类型增加,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涉及业务日益复杂的难题,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迫切需要一个高效、能够随需应变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支持。
(3)增进信息沟通。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突发事件正在酝酿和累积,其对高校稳定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这就是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只有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否则很容易再产生冲突。一旦冲突发生,就很容易贻误时机,使得突发事件扩大化。
(4)重视恢复重建。恢复机制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延伸,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回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妥善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成为惯例;更新工作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整合充分的资源,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等等。
3.将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范畴
(1)加强大学生的法纪、法制与纪律观念教育。高校管理者不仅要把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法制观念真正成为学生思想观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要将法制教育与教学和各项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进书本、进学生头脑。可以设置法制教育课程,通过书本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2)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沟通能力,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各种方法。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以及日常演练力度。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知识教育。比如:发生地震的前兆知识,躲避地震的逃生知识,火灾的预防、扑救、逃生知识,等等。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网络宣传或海报等形式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突发事件中预防和自救的基本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有高校都应完善法制建设、机构设置、加强师生日常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系统的预警处置体系,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构建一个名副其实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6,16,(2):72-78.
[2]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玛格丽特・斯佩林斯.危机计划的使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R].美国教育部安全暨无毒校园推动办公室,2007:36-40.
[4]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5]杨列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J].安全,2007,(10):61-63.
[6]王丽芳,王奕.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院报,2007,4,(3):12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