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窦怀闯
“探究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在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跟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探究实验具有它独到的优势
1.探究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增强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追根寻源,不断探索。
《课标》就明确指出:“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操作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究实验教学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探究实验的设置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精神需求。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做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实验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
3.探究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自主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能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堂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问题之一】“缺少理性思考,盲目动手实验”的现象
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就匆忙进行实验,使得实验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无从下手,对着仪器、药品摸了半天还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样的实验连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都谈不上,更不要说科学探究了,有悖于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初衷。
【解决策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即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实施探究之前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猜想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不经过充分思考,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探究方案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动手探究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内容进行思考。思考的内容应包括探究过程的各个方面。当然限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思考问题不够周全甚至会出现卡壳现象。因此,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出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当然点拨、提示也要讲究策略,要恰到好处。点拨过于简单、含糊,学生似懂非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点拨过于详细,无悬念可言,也就谈不上探究了。
【问题之二】:“不探而知”和“百探而无一得”的现象
有时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设置的探究问题过于浅显,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不需要动手探究就已经知道了结果。
有时教师为了加大探究的力度,设置的探究问题过于复杂,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瞎折腾,结果一无所获。
【解决策略】“可行性”是设计探究实验的主导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可行性,不能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注意把握好尺度:过低,学生不探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高,学生望而生畏,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引发学生思考。既不是学生所陌生的,又不是学生完全认识、理解的,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一旦问题解决,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问题之三】“动者忙忙碌碌,静者无可事事”的现象
课堂探究实验一般为两人一组。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由于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极易导致其中一个学生“独霸实验”的现象,这些优质生凭借优良素质,主宰整个实验过程,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另一些思维迟疑、探究热情不高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这些学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动手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这样,就使得小组成员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参与机会不均等现象。
【解决策略】进行合理调控,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参与度。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分配,分工合作。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制约手段,进行合理调控。
【问题之四】“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观望、等待”的现象
在化学课上,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要么在讲台前踱来踱去观望、等待,要么象征性地到学生中间走上两圈,再则就是做自己的事,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或教具,为下一步教学作准备,等等。总之,教师的注意力大多不在学生身上。
【解决策略】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指导。
探究实验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当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观望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而是对各小组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应抓住可以在学生中自由走动的机会,适时地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探究情况,并作适当的个别指导;必要时教师可让学生暂停实验,通过讲解、示范或讨论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即做一些适当的集体指导。
三、探究实验教学的后续工作
1.精心策划课后习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延续。
探究性实验学习耗时多,出现的问题也多,有些实验的现象和理论推测并非一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后布置一些必要的实验习题,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常常会出现吸进的水不到1/5的现象,课堂不可能过多地作深入讨论,教师就可以把它作为课后习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原因,探讨改进措施并加以验证。
2.要及时做好总结和积累,不断优化探究实验教学。
每次探究实验后教师要立即收取反馈信息,总结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探索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策略,积累设计探究性实验的经验,尤其要注意积累那些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和情境的经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日积月累,会使教师设计、组织探究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层次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