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教学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魁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行为主导者,学生是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教师使用同一本教材,施教不同班次的学生,教学效果有可能不同;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课程,学生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虽然原因较多,但是学生自身的内因是重要一点。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商。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理想是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去实现。积极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更需要教师的为人师表。用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情感去激励、熏陶、教育学生,激励尖子生勇攀高峰,鼓励其他学生奋起直追。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处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做题和实验,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的优秀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尊重和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每一届学生,教师都要首先下气力记准他们的名字,并主动热情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等。开学不久,应课上课下能准确喊出学生名字,找学生谈心。学生被老师尊重,关爱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关系。
  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摸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当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作法
  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学生喜欢动手,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
  为了使实验教学深入发展,可以把每个教学班学生分成4个实验小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布置任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实验,弥补了课本上只有实验结果的缺憾,自悟知识的真谛,自寻摆脱挫折达到成功的蹊径,自谋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培养了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能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渗透主体教育理念的教学体会
  教师备课重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授太多,尤其是初三毕业班的课程。教师本意是一心为学生考虑,担心漏讲或少讲知识点。教师讲授得很辛苦,但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独立思维的空间受到限制,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学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分子动力学理论内容教学,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浪费时间,又费力,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因此,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规律,拓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又如习题讲解,多数教师习惯从头到尾讲答案。初三习题量大,一节课要讲很多题,还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类,教师讲得紧张匆忙,但多数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来不及认真思考,教师已说出了答案。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方式必须改变。课后作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综合练习题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要保证。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教师要精讲,讲到点子上。有些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有些题可以不公布答案,让学生去讨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辩,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