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纪元 周祥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要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就要做好知识、素质、师资的构建工作,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践等手段,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实现路径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学方面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形势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风格仍在延续。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绝大多数仍然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等。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这节课的内容。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制约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智能教育的培养要求。
  师资队伍本身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与兼职的比例结构上还不甚合理,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青年教师依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等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面对新世纪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要逐步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做到三个“构建”。
  1.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教学中以知识够用、实用、前沿为宗旨,既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又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还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在抓好基础性知识的同时,重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淡化专业对口意识,融“做事”与“做人”教育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依据,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知识前沿化,课程设计前沿化,让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应用技能,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免出现学生还未毕业就已失业的状况。
  2.素质结构的构建。
  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特征。高职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幸福观,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高职学生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不仅是胜任当前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化的始发点,更是适应工作的转换和再就业的需要。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一个劳动者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才能胜任本专业的岗位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才能理智分析和沉着应对各种挫折和复杂的问题。
  3.师资结构的构建
  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实践以就业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在实践中引进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改革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抓好教师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打破单位、部门、地区的界限,促进入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在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发展环境,引导、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充实高职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岗位,增强专业特色,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向“双师型”发展。
  (二)通过三种手段。
  1.工学交替,顶岗实践。
  我们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边工作、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在人才培养中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顶岗劳动与学习结合;产与学结合。学生学有专攻,技有所长,深受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社会偏爱,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技能高的先进典型。
  2.订单培养,紧跟市场。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创新开设专业,科学动态地设置和开发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具有前瞻性,更具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订单培养”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瞄准市场和就业,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因为有“订单”,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一进入工作单位就能顶岗、上岗,独挡一面;又因为“订单”班的毕业生不需要上岗前的培训,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深受合作企业的欢迎。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就业有了充分的保障,达到了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也满意的目的。
  3.实行“双证书制”,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们按照社会职业岗位分类、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将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将职业能力的“硬指标”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来要求,推动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以能力为本位去开发专业课程,就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智能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使之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实现两个目标
  (一)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遵循“以感性引导理性,从实践导入理论,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以能力为本位去开发专业课程,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于学生的智能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使之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的改革,目前一大批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懂得教育基本规律,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转移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学院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刘桂兰.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1).
  [2]王小玲.关于高职院校因材施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朱敏红,刘峻.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因材施教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