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英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认识,根据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要求,对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 体育兴趣 培养方法
1.引言
面对2l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的核心,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因为它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就贯彻“健康第一”为目的,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个人的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加以参考与指正。
2.认识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1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中心的主体。将“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为此,提出四个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它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仅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人才。
2.2体育教学意识的更新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与激发。新课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意识,即由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把新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素质,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还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极为重要,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改的,也就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创造一个科学、民主、平等、合作而又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自愿学,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2.3课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回顾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竞技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模仿练习,机械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掌握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去思、去想、去问,也就会使学生想学、乐于学,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高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善于倾听、善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一个教师来说,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善于为学生创建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信任每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才会积极配合老师上好课。为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和活动,如和学生一起参与游戏、与学生一起跳韵律操、跟学生比赛跑、一起打球,等等。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敢于质疑,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更高,真正做到教与学相长。
3.2教师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年级、不同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去服从。这样才能使学生愉快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兴趣。
3.2.1真诚实意“爱”学生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师爱能营造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但好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少一些批评、埋怨,可使学生产生依赖、倾慕和感激。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3.2.2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其表现欲的反应也就不同。如男生多表现为外露,突出,甚至毫不顾忌;女生则显得平稳,有分寸。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对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给予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丧失应自信心,打击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个性的发展。
3.2.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老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活动的实践,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意义,这样就会激发其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3.2.4新颖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备教案、备场地、备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序曲,而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由备“教材”转入备“学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如以生活展现、图像多媒体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情境,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教材具有生活性、情趣性和灵活性。2004年在江苏教学能手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将各民族素材带入课堂教学,使本次活动多资多彩:有扭秧歌、纱巾操、舞龙,还有利用生活中的废旧轮胎进行素质练习,等等。有一节课,当学生利用呼啦圈组成的龙身翩翩起舞时,博得了观摩老师的阵阵喝彩,掌声不断。这就说明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在乐趣中掌握了运动技能,并锻炼了身体,逐渐养成了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2.5科学合理的评价
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评分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这实际上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学生不用怎么努力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也能达到优秀,有些学生就不一样,虽然十分努力,但运动成绩还是很差,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评价,就会严重挫伤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削弱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时新课程还强调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状况最清楚,自评,互评有助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有助于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尊和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只要我努力,我就会成功”的快乐。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勇于自我展现,能力差的同学也不甘落后积极锻炼,而此时映入老师眼帘的将是一张张自信倔强挂满汗水的笑容。
激发和培养运动兴趣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放羊式教学”。有些老师认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就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学没计划,没目的,导致学生满场飞,以为这样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久而久之,反而丧失了运动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而不是“放羊式”教学。
4.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只有尊重、赏识、理解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新型伙伴加朋友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一切为了学生”将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愉快教学,将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与新课程同行.海南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演讲,2003,1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4]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5]董俊.论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6]雷国梁等.体育美学教程[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