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赤环 路毅

  摘 要: 文章主要对体育教学方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功能,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途径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多为出生在“9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比较浅,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竞争激发,就业难度增大,心理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
  1.因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2.人际交往的困惑。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
  二、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
  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训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能提高独立性;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现就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浅析如下。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首要前提。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训练心理。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创新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优势概念。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作出过激行为。如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和烦躁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4)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这样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3]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J].体育学刊,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