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框架理论的同义词辨析与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璐

  摘 要: 框架语义学是一种通向理解和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研究同义词,将同义词辨析置于动态的认知框架之中,认为同义词意义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阐释法、对比法、翻译法、引导学生分析同义词的框架差异,促进学生对同义词的语义区分与正确使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同义词分析与研究为同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框架理论 同义词 辨析与教学
  
  1.引言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同义词在意义方面存在共性,但在感情色彩、文体、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英语中的同义词数量众多,学习者在如何理解和记忆以及正确区分同义词的语义差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题。如何有效地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和教学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即没有“独立于人们丰富的细节知识和强有力的认知程序”的意义(汪立荣,2005:353)。也就是说,意义源于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同义词语义差异的根本在于同义词导引的经验与知识的差异。对同义词的意义辨析可从人的认知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同义词意义的差异源于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即认知框架的差异。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探讨同义词的辨析与教学。
  2.框架理论
  “框架”概念并非起源于语言学界,而是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及人工智能领域。最初,人类学家Bateson将框架作为心理学概念定义为“信息传递的抽象形式”(Tannen,1993:18)。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的两则定义如下: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示化”(Fillmore,1985:233);框架是“任何一种概念系统,理解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为前提;引入任一概念都会涉及系统内其他所有概念”(Petruck,1996:1)。
  根据上文定义,“框架”来源于经验,是人脑对现实情境的图式化。“框架”的作用在于为语义理解提供所需的概念背景。“框架”最突出的特点:对框架中任一概念进行解释通常会涉及该框架内其他相关概念。
  另外,Langacker在1987年的文章中提出两个与语义框架相关的概念:侧显(profile)和背景框架(base)。侧显指代词语象征的概念,而背景框架用来指代理解侧显概念所需的背景知识。传统的语义理论往往只关注侧显而忽略框架这一部分。然而,框架语义学主张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源于侧显与框架两个部分。换句话说,侧显不足以定义一个词语概念,它必须和背影框架联系在一起。
  最后,每个框架都由一组框架元素组成。框架元素是一个框架的参与者和支撑者,是呈现图式化情景的概念角色。如“商业事件”框架的框架元素包括买方、卖方、商品、金钱等要素(李福印,2008:120)。
  综上所述,框架理论为我们研究语义提供了新视角: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由许多认知活动构成的框架之中,确立词语的意义应从作为整体知识的框架结构出发。词语的理解源于侧显与背景框架的共同作用。本文用框架理论来讨论英语同义词及翻译策略等问题。从框架理论来看英语同义词理解过程中的“同”与“异”有可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3.框架理论对同义词的研究
  从框架语义学角度分析,land,ground和earth三个词侧显的是同一事物――干燥的地球表面,但却具有不同的框架:land用来指与大海相对的干燥的地球表面,其所在框架的隐性框架元素是大海,而ground则指与天空相对的干燥的地球表面,其隐性框架元素是天空。earth则是与外太空相对的地球表面,外太空是earth所在框架的隐性框架元素。选择不同的词,就等于选择了不同的框架,也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推论。例如,要是有朋友对你说:“I spend 2 hours on land.”则可推断此人结束海上航行并且登陆,在陆地逗留了2小时。而要是有人说:“I spend 2 hours on the ground.”则说明此人结束了飞行后,降落在地面2小时。若听到“I’m on earth now.”则可推断说话者不在外太空。由此可见,同样的“事实”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被呈现,从而产生不同的“事实”。总之,ground,land和earth三个词意义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框架。说话者对同一经验或事物进行了不同的概念化处理,将同一经验或事物置于不同的框架之中,从而形成了同义词的“同”中有“异”。
  3.1双框架元素同义词
  当一个情境以对立的方式被人们概念化时,形成的框架通常含有两个框架元素。在特定情境中一个人不愿拿出钱,可能被描写为“stingy”(小气),与其产生对比关系的隐性框架元素是“generous”(慷慨);但也有可能被描写为“thrifty”(节约),与“wasteful”形成对比。stingy与thrifty共同点在于都与“存钱还是花钱”有关。[stingy:generous]用于评价一个人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对待钱财的态度。[thrift:wasteful]用于评价人们是否合理管理钱财。因此,“stingy”对应中文的“小气”,而“thrifty”可翻译为“节约”。
  因此,分析同义词导引的不同框架及不同框架中的隐性信息有利于揭示同义词最本质的语义差异。
  3.2多框架元素同义词
  英语中大部分同义词所属的框架包含有多个框架元素。statesman与politician所属框架都含有多个框架元素。statesman属于“职业框架”,该框架来源于以下两点生活经验:第一,人们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职业。第二,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因此,当人们谈论到statesman时,还会想到economist,artist,writer等框架元素。politician与statesman虽然都与“从事政治”这一事实相关,但politician的框架中隐含“profiteer(投机商)”等框架元素。因此,politician反映说话人对“从事政治”职业人士的反感态度,而statesman反映的是说话人的肯定态度。
  另外,老外使用peasant与farmer时,也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框架。farmer属于“现代农业”框架,而peasant属于“落后农业”框架。当人们谈论farmer时,人脑中呈现的是“现代农业”框架,该框架包括“现代农耕机器”“大片农场”“规模化耕种”“高效率”等框架元素。peasant导引的“落后农业”框架有“小块耕地”“很差的收成”“低社会地位”等框架元素。一个法国人在离开中国前,曾对我说:“The most impressing thing in China is the poor Chinese peasants who still use reaphook to do farm work.”可见,该法国人将中国农业与法国农业进行对比后,认为中国农业远落后于法国,于是选择了“peasant”一词。因此,farmer与peasant属于不同框架造成其意义的差异性。
  4.教学策略探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同义词的“同”与“异”源于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把同一经验或事物置于了不同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同义词所处框架的不同点,理解同义词之间的本质差异。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同义词间内涵的差异,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用框架理论来看同义词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同义词组的框架差异。

  4.1阐释法
  阐释法就是将与同义词框架相关的经验与知识、文化习俗等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发现框架之间的差异。例如,“nigger”与“African American”都与祖先来自非洲并具有较深颜色皮肤的这一类人有关,但两个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导引的框架也不同。首先,“nigger”源于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黑奴子女由父母或主子命名,多半采取白人惯用的名字;为区别起见常冠以nigger字样,如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角色Nigger Jim。但事实上白人轻视或咒骂黑人,过去一直运用“nigger”。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得温曾说:“I am a very tight,tense,lean,abnormally ambitious,abnormally intelligent and hungry black cat.I am not a nigger,I’m a man.”(Washington Post,12/2/87)可见,黑人作家是很反感被别人称作“nigger”。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黑人领袖和知识分子常称自己为“African American”。“nigger”引导的框架隐含“歧视”的框架元素而“African American”则隐含“尊重”的框架元素。以上教学法为阐释法,通过比较同义词框架引导的知识、文化习俗、经验来揭示框架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同义词的内涵差异。
  4.2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将同义词框架中的隐性元素进行对比,归纳出同义词框架的不同点。比如,“meat”框架中包含“a dead animal”这一元素,而“flash”框架则包含“alive person,animal or plant”的隐性框架元素。另一个典型的例子,journey与voyage都与“出于娱乐休闲目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有关。然而,“journey”框架中的隐性元素为“by land”,而“voyage”框架中的隐性元素为“by water”。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两种旅行方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两个词的差异。综上所述,将同义词框架中的不同隐性元素进行对比可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同义词的不同点。
  4.3翻译法
  由于人们具有相同的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和相似的生活经验,教师可在中文中导引与英语同义词一致或相似的框架。学生可通过对比中文框架的不同点发现同义词组的不同点。比如,将“nigger”译为“黑鬼”,而“African American”译为“非裔美国人”。在中国文化中,“鬼”总是与阴暗和晦气相关,具有贬义色彩。“非裔美国人”表明在美国的非州人的后代是被看作与白人享有同等地位的美国公民。学生通过比较“黑鬼”与“非裔美国人”的区别就可以明白nigger与African American的区别。
  5.结语
  用框架理论探讨同义词辨析及其教学,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从认知角度来分析,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将同一经验或同一事物置于不同框架是同义词存在的动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阐释法、对比法、翻译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同义词框架的不同点。总之,从框架理论出发,将同义词辨析置于动态的认知框架的新模式,对同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克毅.最新通俗美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35-39.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5]汪立荣.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6]汪立荣.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08-215.
  [7]汪榕培.英语词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15-19.
  [8]吴志杰.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语言学研究,2006,(8):142-147.
  [9]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Collins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8.
  [12]Fillmore,C.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A].In C.Cogen,H.Thompson,G.Thurgood and K.Whistler.(eds).Proceed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75:123-131.
  [13]Fillmore,C.J.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A].L inguistic Structures Processing[C].(Fundamental Studies in Computer Science,5),ed.Antonio Zampolli.Amsterdam:North-Holland,1977:55-81.
  [14]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ed.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Seoul:Hanshin,1982:111-137.
  [15]Fillmore,C.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6):222-254.
  [16]Kleparski,G.A.& Borkowska,P.A note on synonymy: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J].Studia Anglica Resoviensia,2007,(4):126-139.
  [17]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volume I.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8]Petruck,Miriam.Frame semantics.[A].Handbook of pragmatics,1-13.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6.
  [19]Rayevska,N.M.English Lexicology.[M].Kiev:Vysca Skola Publishers.(4th edition),1979.
  [20]Tannen,D.Framing in Discours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