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巩固数学教学的兴趣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霞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儿童引起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和探新的动机,牵引学生进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把心理活动指向教学对象,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活动的敏捷。从而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稳定发展。
  2.创设操作情境,形成学习乐趣。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主动探索规律的精神。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圆柱的面有几个、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再让学生动手摸圆柱的面,去感受它与长、正方体的面的不同,以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圆柱体;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实物模型的侧面打开,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观察,建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的概念,以及侧面与这个长、正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感知知识、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和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在学习中巩固
  1.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了兴趣做前提,再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宽阔,知识更加牢固,为进一步的各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强劲的后盾,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他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巩固自己的想法。
  每人都有思想,但自己的想法能否得到认同,是每个同学都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错误的想法,它的弊端一旦经过证实,将更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使他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而自己的想法一旦得以证实,也更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乐趣。学生通过看书、自学等途径,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情绪得到进一步的高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巩固自己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存在有它的普遍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殊途同归。在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观察、分析、猜测、整理这些数学问题,所以多种方法将产生。这时,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感悟数学。
  三、在巩固中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解题方法和规律抽象概括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我长期重视学生算理教学,并在设计上注意渗透简便、概括性因素,及时引导学生比较、综合,形成知识系统,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从不同的途径解题,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地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重视它的开放性。做习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须的,但要抛弃那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训练,使用些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让学生主动获取条件,作出富有个性的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不敢越标准答案半步。
  2.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1)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2)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填鸭”式教学格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综合上述,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艺术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要善于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有所创见、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