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彬
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这些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必须掌握。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
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主要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是制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个问题解答完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等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新知识反复地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还有一些教师改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老师讲得太多,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频繁问答,以减少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地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做好架桥铺路的准备,课堂上也可借助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便从此爱上了数学。
课堂上还要专心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有些教师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略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学生。不过,这种缄默式的管理适用面很窄,大多数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比如,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有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道歉,展示数学教育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美德,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要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位老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相关任务,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老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他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老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作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老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老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老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问题式导入法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要组织学生积极探究。在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必须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哪些思路虽能走通,但是比较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要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好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已掉队了。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用精辟的语言等作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行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对一题多解的题目,探究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学习园地”等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尝试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对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的要求较高。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其次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要有梯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