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行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向仕才

  摘 要: 流行音乐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因此其进入学校音乐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选用流行音乐时,要将正确引导、精挑细选、抛砖引玉、网络教学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流行音乐 学校音乐教育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一直存在“重技轻乐”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审美认知规律。有的老师自诩科班出身,懂的是真正的好音乐,对通俗音乐嗤之以鼻,听到学生唱流行歌曲不是冷嘲热讽,便是说上一堆让学生一头雾水的深奥道理,上课更是很严肃,满口术语,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许多音乐课如同数学课一样有严格的教案,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原本很能感染人、使人愉悦的音乐,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而变得枯燥无味,孩子们在其中找不到乐趣,进而不热爱音乐。因此,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流行音乐就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我们应有目的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的必要性。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则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传媒的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以娱乐性为特点的流行音乐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进入学校。而对音乐的多元发展趋势:日益丰富的和善,多变的风格,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现用教材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我们不能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积极进取,创新探索,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改革教学方式,让音乐教学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一次音乐课上,我给学生放了一首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听后,同学们的感触颇多,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仿佛自己真的来到了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有的说:“听着歌曲的旋律,刹那间我想起了自己久别多年的故乡。”……随后同学们总结:“蓝天、青草在今天多么可贵,但要想把蓝天、青草永远地保持下去,必须加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听了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之后,很多同学感触颇多。有的说:“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应在平日生活中多关心父母才对”;有的说:“父母对子女付出爱的同时,子女也应及时向父母回报这种爱”;还有的认为:“多问候父母、常关心老人,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像这样的流行歌曲,内容好、曲调优美,能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为何不能用来充实音乐课堂呢?关键是看音乐教师怎样趋利避害,利用流行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
  2.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节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入教学,“说唱”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流行音乐,既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流行音乐进课堂,应遵循适度的原则。就是要设计好它与原有教学内容的轻重主次的不同安排,并在选材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引入体现时代特点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爵士音乐、现代轻音乐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通俗为手段,授音乐之元素。因为音乐是有共性的,不管哪种音乐,它们的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都是相通的。在引入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的过程中,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音乐要素的学习上来,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大兴趣。
  至上励合的《棉花糖》,学生都比较熟悉。在一节五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播放了一曲《棉花糖》,让他们站在音乐的角度带着问题去听,学生一听流行音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似“触电”般,连平时上课时常处于“萎靡”状的几个男同学也立刻打起了精神静心聆听起来。那节课学生们一直处于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的状态中,我们从《棉花糖》伴奏中的二胡、琵琶谈到了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大胆“预言”这样风格的流行歌曲一定会大行其道,接着我拿出了心爱的二胡,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了二胡独奏曲《棉花糖》,投入地演奏着。同学们投入地聆听着,那一节课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从这堂课上,我意识到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那种渴望情怀,只要正确引导,在课堂上就是完全可以引入流行音乐的。正是有了首次非常成功的“触电”经历,坚定了我将流行音乐引进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事实证明,适度“触电”流行音乐,完全能够彰显音乐课堂的无限魅力与精彩。
  二、流行音乐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注意事项
  1.正确引导。学生最需要的是辨别能力,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思想意识包括对艺术的审美、价值观等,仍有待成熟,且不可避免地带有稚嫩的盲从性。我们必须把握这种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课堂教育和课后熏陶,进行接触比较、分析鉴别,因势利导,引入一些格调健康的通俗音乐,通过正确的引导,使青少年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种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认识各种音乐技法、表现形式、乐器性能和音乐风格,以增加其音乐修养,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成长和观念,提高识别鉴赏能力,避免好坏通吃,避免惟经典主义和惟流行主义的极端审美观。
  2.精挑细选。在艺术与流行中寻找统一,许多通俗音乐,尤其是国内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通俗流行歌曲中,不乏高品位的上乘之作,有的甚至达到了通俗歌曲“艺术化”的高度,也只有它们才真正代表着“通俗流行”及其发展方向。选编适当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课堂听、析、唱,与时代节拍和青少年的心理都是相适应的。
  3.抛砖引玉。善意地拓宽通俗音乐的概念内涵,以拓展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歌曲等传统音乐的学习欣赏兴趣,使之发挥桥梁作用,扩大音乐知识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要让通俗音乐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青少年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之后,流行音乐将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渴望,以往那种肤浅的感性认识将会被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即审美体验)所取代。而高雅音乐将会充分满足这种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审美体验,最终引领青少年真正步入严肃音乐的神圣殿堂。
  4.网络教学。让传媒和网络更好地发挥作用,引导潮流,辅助学校的音乐教育。网络的资讯传播有快、新、准的特点,并有视听结合、人机互动、随时下载的优势。因此可利用校园网开设音乐欣赏、音乐下载、音乐评论网站,一方面介绍当前的流行动态,推荐好作品,比较系统地介绍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的作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音乐交流,建立交流的平台,便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全新了解,并及时加以引导。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指出:“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它音乐要好,这正如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要好。”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教法,挖掘流行音乐的深层,让流行音乐适度“触电”音乐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会丰富教学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我以为,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旭辉.谈将通俗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想.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2]教育部基础司.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王晖.浅谈流行音乐能否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教育,200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163.htm